fbpx

站長成長週報 011 -懂了大腦的感知原理,你也可以有賈伯斯的「現實扭轉力場」能力 1/10

Contents

這是 Soft & Share 對訂閱會員所推出的服務,站長 MaoYang 透過站長週報分享一週來的學習心得 ( 每週日晚上發表 ) 。(更多的站長成長週報)

這週站長學到了什麼?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 我們看不到真實的世界,「現實」是存在我們的幻想中。

今年的農曆春節似乎沒有太多的好消息,Kobe 墜機,破壞創新專家過世,武漢肺炎…

所以農曆春節這段時間站長都在做什麼呢?人多的地方最好不要去,所以幾乎都宅在家看書,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主題就是我在春節期間閱讀的一本書 – 慣性思考大改造 – 教大腦走不一樣的路,再也不跟別人撞點子。

這本書有點硬,所以我用了一個比較吸引你注意力的標題來增加你的好奇心 🙂

也因為有點硬,我打算分 10 集( 在 4~5 週內分享完畢 )來分享我的閱讀筆記與心得

這本書可以說是上週 站長成長週報 010 – 成為發現問題與定義問題的人才 主題的延續,慣性思考大改造是從人的感知原理切入,然後告訴你如何讓你的大腦變得更有創意,這本書裡面有很多想法跟上週分享的那本書 – 發現問題思考法有很多地方是重疊的,但是精彩的地方是,慣性思考大改造解釋了很多大腦感知的原理,所以發現問題思考法給你的是「大局觀」,但是慣性思考大改造則是教你從「微觀」的角度來分析創意能力,這兩本書搭配起來看,相信你會對「創新」有不一樣的想法

看這本書之前,我心中一直存在的疑惑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賈伯斯傳」? 當年這本書出版的時候,我馬上買回家看,花了 4 天的時間一口氣看完這本書,書中大部分的情節,電影或是報章雜誌報導大部分也都透露了,但是其中有一個讓我看的一頭霧水的就是 – 賈伯斯的「現實扭轉力場」能力,如果有興趣你可以先看一下今週刊的這篇報導,或是用 Google 關鍵字搜尋可以找到很多的相關資訊。

「現實扭轉力場」這種聽起來像是特異功能的能力真的存在嗎? 這是我看完賈伯斯傳這本書後一直存在心中的一個很大疑惑。

因為賈伯斯走掉了,他的自傳中的描述讓我看的其實覺得有點在吹捧賈伯斯的這種特異能力。

當我看完了慣性思考大改造,讓我想起了「現實扭轉力場」原來一點都不神秘,而且好消息是每個人都有這樣的能力

獲得「現實扭轉力場」的能力,你必須理解人類的感知原理,也就是慣性思考大改造這本書在探討的主題,接下來我就帶大家來進入這個獲得「現實扭轉力場」能力的神奇之旅

我建議在這段期間,你也可以實際閱讀這本書,最好是買紙本書,因為這本書裡面設計了許多互動圖片。

慣性思考大改造的章節

  • 引言
  • 第一章 色彩的世界
  • 第二章 資訊沒有意義
  • 第三章 賦予感官接收到的東西意義
  • 第四章 錯覺的錯覺
  • 第五章 夢想成為王子的青蛙
  • 第六章 假設的生理學
  • 第七章 改變「未來的過去」
  • 第八章 讓隱形事物現形
  • 第九章 把「不確定」當成好事
  • 第十章 創新的生態系

作者簡介

畢.羅托(Beau Lotto)

  神經科學教授。先前任教於倫敦大學學院,今日身兼倫敦大學教授與紐約大學訪問學者,鑽研知覺背後的生物、計算與心理機制,二十五多年間發表人類與熊蜂的知覺與行為研究。此外,他對於教育、商業、藝術的興趣,帶著他走向創業,邀請民眾參與科學。二〇〇一年成立神經設計工作室「怪奇實驗室」(Lab of Misfits),在倫敦科學博物館駐館兩年,近日移師至紐約維亞康姆(Viacom)。「怪奇實驗室」實驗性的工作室形態,致力於協助大眾理解人類天性,以求推動個人幸福與社會福祉。「怪奇實驗室」所做的研究,讓民眾成為發現之旅的主角。此外,實驗室推出獨特的參與計畫,集合跨領域與跨機構的各界人士。羅托成長於西雅圖,畢業於柏克萊加州大學與愛丁堡醫學院,目前定居牛津與紐約。

🌳 Beau Lotto 在 TED 有一場演講,跟本書的內容也有關係

[筆記] 引言

「不確定性」是演化過程中,大腦被設定要解决的「問題」。

✍ 從春節這段期間爆發的武漢肺炎,再次驗證了這個想法 – 世界充滿了「不確定性」,最主要的原因如下:

當愈來愈多 人相互連結,蝴蝶在世上另一頭振翅所帶來的效應,將更快、更明顯地讓各地都感受得到,加快改變的步調(此現象是非線性複雜模式的核心主題)。連結程度增加的世界,是一個 更難預測的世界

✍ 這個章節除了作者在介紹為何他要寫這本書,裡面很多的重要的觀念在後面的章節都會深入探討,我看到比較重要的是作者提到他的任務與要如何閱讀這本書

我的任務是利用大腦科學教各位新的駕駛方式,用新方法審視你以為已經看透的 事物。

我採取的方法,就是把我的感知知識應用在各位的閱讀體驗上。舉例來說,大腦碰到「不同的事物(也就是對比)會動起來,原因是大腦僅能藉由「比較事物,來建立關係。

✍ 所以我強烈這本書一定要看紙本書,不然作者在這本書中設計的實驗,你就無法參與。

我認為一旦把某件事告訴一個人,就可能使對方無法獲得深層的意義。資訊經過理解才是真正的知識: 我們必須在這個世界採取行動,才有可能理解世界。這就是為什麼本書不會提供步驟,這不是一本主題式的步驟指南,我提供的是不只能用在單一情境的原則。能照著一份食譜做出一頓美食,不代表你是優秀的廚師,只代表你擅長遵照優秀廚師的指示。成功一次,不代表你已經擁有自創美食的智慧,因為你不知道一份好食譜的原理。了解為什麼一份食譜是好食譜(與做法),才是成為大廚的關鍵。

✍ 我原本想寫一篇我個人的心得與這本書的重點摘要文章,但是我看到作者寫的這段化,我開始猶豫了,這本書如果經過我的壓縮介紹後,也許你也會看到重點,知道其中的巧妙,但是壓縮過的內容變成主題式的步驟指南,等於失去了作者的原意,所以這次的分享我改成分享我的筆記心得,大家可以跟著我的進度 ( 每週閱讀兩章 ),有問題可以在 Soft & Share 論壇上來討論。

本書目標是讓各位察覺新事物,革新各位的想法,帶來改變的自由。

本書最大的目標,是各位讀完本書後可以擁抱存疑帶來的感知力量。

本書讚揚懷疑的勇氣,也讚揚理解自己大腦後帶來的謙遜。

✍ 我上面有提到這本書跟我上週介紹那本發現問題思考法有異曲同功之妙,還記得上週站長成長週報最後提到 –Why 是最能升到上位的疑問詞,透過不斷地問 Why? 才能發現問題後面的問題,透過 Why 找到問題的本質是什麼,進而培養找出問題與定義問題的能力。 這個 Why 也就是這本書作者講的擁抱存疑可帶來感知的力量

[筆記] 第一章 色彩的世界

✍ 這個章節作者使用了兩個歷史發生過的案例來說明我們大腦認為看到的「實相」其實不是真實世界的「實相」,這也是我為何一開始會引用佛教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裡面的一句話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我不是佛教徒,但是在成長過程多多少少會接觸到,猶其我長年接觸中國書法,許多書法作品內容都是佛教的經典,所以不想接受這些資訊都很難,我看完了這本書後,我心裡產生了另一個疑問 – 心經會不會就是古時候的佛教高僧在修行時,他感知到了宇宙的真實面貌,然後寫出了心經這部佛教經典 ?這個問題先留著,以後有機會我會試著用這本書的觀點來解釋心經。

我們看到的顏色是真實的顏色嗎?

案例 1 – 「這件洋裝究竟是什麼顏色」

二O一四年二月,Tumblr 社群平台上的一張照片引發沸沸揚揚的討論,在全球瘋傳,無意間引發大眾對「感知主觀性」的 興趣。

✍ 搜尋 The Dress That Broke the Internet 可以找到相關的報導,一件款式簡單的禮服,藍色布料為底,上頭是黑色橫條紋蕾絲的裝飾,竟然大家看到不一樣的顏色,「這件洋裝究竟是什麼顏色」,成為瘋傳的話題

洋裝事件卻顯示,即便我們感知到光線,也不一定就能看見真實的光線

✍ 這個案例說明了,我們的視覺與現實之間的差距,那麼觸覺呢?書中也引用了一個案例 – 「橡膠手錯覺」(Rubber-Hand Illusion)

請一個人坐在桌前,一隻手放在面前,另一隻手放在用隔板擋住、自己看不到的地方。接下來,把一隻假手放在那個人面前,取代看不見的手。這下子,眼前看起來,或多或少像是自己的兩隻手都擺在面前的桌上,只不過其中一隻是假的(玩的人當然知道是假的)。接下來,「實驗人員,在同一時間,輕輕刷過藏起的真手手指,也刷過看得見的假手。玩的人立刻開始把假手當成自己的手感受到搔癢的感覺,不是發生在藏起的隔板之外,而是發生在他們突然感受到連結的假手上。由於感知作用的緣故,假手變成真手! 「橡膠手錯覺」,被稱為「身體移轉」(body transfer)現象我們的大腦處理現實的方法……不是直接給我們現實………因此也帶來有點詭異的感官「混淆」

案例 2 – 歌德的色彩實驗

歌德因為對光學感興趣,借來一塊稜鏡,測試牛頓將白光折射成彩色光的跨時代發現(如果換作今日,牛頓大概可以憑此研究榮獲諾貝爾獎)。然而,歌德並未完整理解背後的理論,採行 「錯誤的實驗步驟」。他原本以為可以在自己家中看見七彩顏色,結果什麼都沒折射出來,牆壁依舊空白一片,歌德於是把自己愈 來愈堅信的結論投射在那面牆上:「牛頓的理論是錯的!」

歌德在做研究時發現白光可以製造出帶有有彩虹色調的光影,而且 彩色光會依據自己穿透的「不透明」(opaque)或半透明媒介改變色調 。黃光穿過不透明媒介後可能轉紅,最後變成深紅色。 此一發現似乎也推翻了牛頓用來解釋光的物理定律。進一步讓歌德誤解牛頓用來闡釋現實世界的理論歌德因此縮小研究範圍,專心解決此一問題,針對色彩與感知,陷入長達二十年的執著

歌德憑著寫下年輕人單相思而心煩意亂的《少年維特的 惱》(The Sorrows of Young Werther)等文學作品,證明自己是深刻洞察人心的詩人,無怪乎他在研究色彩的初期,未能成功踏出自己的感知洞穴,看清不一致的狀況其實存在於洞穴裡頭,而不是外頭。歌德和多數人一樣,認為自己看到的一定是現實,畢竟 他聰明的心智讓他在寫作時「看透」人情世事,更別提要再經過 一百多年,感知才會從一個概念正式成為科學的研究主題。

✍ 看這段歌德的色彩實踐,讓我想到上週介紹的發現問題思考法裡面也有提到一個現象 – 當你越擅長某種領域也等於給自己獲得新的知識入口設下一道牆 – 所以我們要學習如何 unlearning

還有錯誤的假設最後的結果變成鬼打牆,這件事不可不慎!

不過,歌德很快就不再認為表面上不一樣的色調源自某種尚待科學來解釋的物理特質,逐漸明白某些光影的彩色外觀是源自人類感知與周遭環境的互動——這不是世界的奧祕,而是心智的奧秘。然而,歌德對於這怪異現象背後的原理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只能在自己的腦中做徒勞無功的推測,一絲不苟地記錄自己觀察到的每一個光線現象。

歌德在十八與十九世紀之交寫下《顏色論》時, 他提到的「現實」(reality)是什麼意思。當時依舊是啟蒙運動的黃金時期,在那個天翻地覆的階段,西方社會正在以新的信念 取代中世紀的迷信,相信人類具備理性。如果說人是「理性」 (Reason)的造物,那如果提出理智的必要條件「感知」使人無法看見現實,不就自相矛盾了嗎?

✍ 看到這邊,你應該也蠻能理解為何台灣會分成「藍」「綠」兩大陣營,雙方的支持者接收資訊的管道不同,看到的資訊也不同,更不用說理解資訊的邏輯思考能力更是大大的不同,這本書的第二章章節就會提到,我們看到的許許多多「資訊」本身就是無意義的,那意義從何而來?來自你的大腦。

歌德的色彩滑鐵盧故事雖然精彩,但重點其實不在於他本人(雖然這故事確實讓世人看到他的多重性格),在那個人們依舊對大腦所知不多的年代,歌德代表著當時的普遍假設一人類可以「看見現實」的假設,一如兩百年後依舊讓大量網友熱烈討論的洋裝事件。在我們試圖了解感知時,會發現正確的假設其實相當違反直覺。

✍ 耐心看完這本書,你對大腦的感知能力的理解會勝過許多人,這時候你也會發現,現代因為有社群連結,社群連結變成「放大器」- 將人的無知放大到沒有上限 。

多數人假設,我們可以精確地看見世界的真實樣貌,就連許多神經科學家、心理學家、認知科學家也一樣,因為這不是理所當然的嗎? 乍「看」之下,不這麼認為好像很不對勁。 看見現實的假設,表面上符合邏輯,事實上卻未考量到與生態有關的基本事實以及我們的心智在生態中的真實運作情形,也因此未能掌握到「我們的大腦並未朝此方向演化」的基本事實。 那麼,大腦究竟是朝什麼方向演化呢?一言以蔽之,答案是人腦朝生存演化。

✍ 所謂的「生態」,指的是一樣東西與周遭事物之間的關係以及事物與事物之間如何相互影響。要理解「漩渦」不僅是了解水分子,而是要了解水分子之間的互動。要理解「生而為人」的含意,要了解自己的大腦與身體如何互動、別人跟他們的大腦與身體如何互動,以及我們與整體世界的互動。因此生命要從生態的角度進行研究,而不只是環境而已。( 這段出自作者的引言說明 )

我們只需要知道演化(以及發展與學習)帶來的並不是脆弱(fragile)的系統,這正是為何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感知方式。「脆弱」,並非「可塑」(malleable)或「可適應」 (adaptable)的同義詞。演化的「目標」是要順應環境、具備活力,以及該怎麼說…..嗯,能演化。

人類這個物種完美示範了這個過程。也就是說,當你看向外面的世界,你的所 見其實經歷了數百萬年的歷史。

✍ 這句話讓我想起了兩本書 – 自私的基因,潘朵拉的盒子 ,我們身上其實都還有遠古採集時代留下的基因

總而言之,我們並未演化成能看見現實。而是演化成為有利於生存。精確看見現實並不是生存的先決條件,甚至可能是障礙。如果不先把這個觀念當成感知的基本前提,各位就無法打破舊的觀看方式

✍ 看到這邊,你如果很排斥作者的想法,安慰你一下,我剛開始看這本書時也是很痛苦,我幾乎是在「分心」的狀態下看完這本書,作者講的每一句話都讓我想很久,然後注意力就發散了,一直看到後面作者用更多的實驗來證明這件事,我慢慢能接受作者的想法 。

如果我們看到的「實相」是絕對的的客觀事實,那我們如何能去改變我們對這些「實相」的看法?如果無法改變,那「 現實扭轉力場」也就不存在了。

不論你是否知道自己偏離了真相,如果用錯誤假設來解決問題,都絕對不可能有進展,只會不停地撞牆。

歌德與洋裝事件點明了「以不同方式觀看」的重要元素: 挑戰眾人都如此認定(不論是無意或刻意地挑戰)、造成大腦在錯誤地方找答案的假設。

✍ 用錯誤的假設來解決問題,歌德就是最好的範例。上週分享的發現問題分析法提到要增加維度去看一件事,主要目的是避免使用單一維度看事情很容易陷入錯誤的假設這個地雷

妙語如珠的歌德在感知讓自己失望時,以一 句名言聊以自慰:「有自知之明能承認自己有所侷限的人,最接近完人。」這句話或許說得沒錯,但光要做到有自知之明、承認自己無知,已經是一大挑戰。

✍ 承認自己的無知才是接受新知的開始。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的困難,令我想起科學界一則有名的笑話: 想像你人在一條黑濛濛的街,遠方有一盞路燈照亮人行道上的一小圈地方(不曉得為什麼,其他所有街燈都不會亮)。在那一圈光亮裡,有一個人雙手貼地跪在地上,你走上前問他在做什 麼,對方回答:「我在找鑰匙。」他看起來在找鑰匙。」他看起來很慌亂,你自然想幫 上一點忙。加上時間很晚、天氣又冷,兩個人一起找,一定比一個人找來得快。為了知道從何著手、增加效率,你問:「對了,鑰匙掉在哪裡?」 他指著你身後一百公尺遠的黑漆漆街道回答:「掉在那邊。」 你問:「那你幹嘛在這裡找?」 「因為這裡是我唯一看得到東西的地方!」

我們的假設可能帶來光亮,使我們有能力以不同方式觀看一或是正好相反。究竟是或否,端看我們有多抗拒探索黑影:通往新道路的鑰匙可能就藏在那裡。這就是我鍾愛這個找鑰匙故事的原因。這是警世的寓言故事,督促我們反省自己的觀看方式。

✍ 我記得以前看過一本書 – 解決問題,別管大白鯊:60個真實故事,教你用違反常理的方法解決難題 ,裡面講的觀念跟這個找鑰匙的想法是一樣,就是我們在解決問題時常常將注意力就放在問題本身,真正的方法是先跳離問題的本身

當時我在看那本書時,其實腦筋也是有點反應不太過來,但是上週看完那本發現問題思考法跟這本慣性思考大改造,我才真的能理解為何要先跳離問題本身

如果我們試圖依據「演化使我們能精確看見現實」的假設,來「破解」感知的運作方式,不但無法洞悉大腦。還永遠無法轉換觀看事情的方式。

如果能從不同的假設出發 ——即使是要勇於挑戰個人對於世界的假設,以及個人如何看待自己的假設一那麼本書將帶來全新的思考、觀看與感知方式。

要注意的是,新假設必須奠基於神經科學的驚人發現,而不是奠基於「哪個直覺為真/為誤的成見。

✍ 我以前很相信自己的「直覺」,看了快思慢想的系統一跟系統二原理,才發現那個所謂的「直覺」很容易讓自己陷入困境,如果做對了,只能說是運氣好而已

如果大腦已經高度演化,為什麼我們沒有接觸現實的管道? 我將在下一章回答這個問題,帶領讀者觀看世上的所有資訊本身其實不具備任何意義,包括各位現在正在閱讀的句子。了解這一點之後,我們再來探索為何大腦使我們難以轉向,以及為何大腦並未看見現實… 因為到時候,你們才能開始看出有什麼事情從不可能變成可能。

✍ 這本書的作者在每個章節後面都會埋下一個伏筆,讓你不斷地想看下去,看這本書從另一個角度想也是在探索自己的「大腦」

補充資訊

這本書的第一章就有很多圖用來做視覺誤差的測試,我覺得將圖貼到 blog 效果不是很好,很巧,我在看完這本書的時候,打開 YouTube ,竟然 YouTube 推薦我老高的影片 – 【震撼】史上最難話題,意識 ,裡面老高就收集了很多色彩誤差的案例,還有上面講的「橡膠手錯覺」(Rubber-Hand Illusion) 實驗 ( 內心 OS :這是巧合嗎?)

老高這段影片等於在講慣性思考大改造的第一章節,如果你看完這本書再回頭看老高的影片,其實他只講到這本書的 10 分之一而已,這本書看到後面,你會有一種腦洞大開,頓悟的感覺

本章讀後感想

閱讀這本書讓我體會到了許多閱讀理論講到的一件事 – 閱讀的速度跟你對這本書的認知範疇程度掌握多少有關係,我在看這本書很容易分心,閱讀速度可以說是「龜速」,雖然裡面許多知識以前略知一二,可見這本書很多知識超出了我的認知範圍。

還有這本書的作者設計了許多互動案例,你不得不跟著作者的腳步去測試與思考

我以前有去上過蔡志浩的認知心理學,他在上課時也有提到我們看到的世界很多都是「假像」,他當時是用駭客任務這部電影裡面的先知跟 Neil 的對話當作範例,然後蔡志浩就講了一句 – 這段對話的意思就是在講-你看到的世界都是「假的」,當時的我覺得有點不可思議,但是也不知道要如何問他。看了這本書後,我現在才真的理解當時蔡志浩他想要表達的意思。

如果你有看過快思慢想,我想你也會很自然地去對映快思慢想裡面講的內容跟這本書有沒有衝突?到目前為止,我還沒有發現,但是我比較有興趣的是,這本書跟快思慢想有沒有「互補」的作用?問題先放著,改天複習快思慢想的時候再來看看。

我在閱讀這個章節還想到了之前在 Facebook 有人分享了一句話

人會騙你,但是數學不會騙你

這句話其實解釋了另一件事 – 數學是目前用來觀察「真實」世界的一項工具,除了數學這個工具,還有科學儀器。

在看這個章節其實我還有一個疑問- 科學家是如何知道動物的感知能力?例如馴鹿的眼睛可以看到紫外線?這本書沒有講,這個問題我以前就很好奇,以前有聽過狗看到的影像跟人類看到的是不一樣的。


第二章的閱讀筆記與心得預計三天後釋出 ,原本今天想一次分享兩個章節的筆記與心得,但是發現份量太多,效果也不太好。

我建議大家可以跟著我的腳步一起來閱讀這本書,我已經閱讀完一次,目前是在整理我的閱讀筆記,也歡迎大家到 Soft & Share 論壇討論

2 thoughts on “站長成長週報 011 -懂了大腦的感知原理,你也可以有賈伯斯的「現實扭轉力場」能力 1/10

Comments are closed.

Powered by WordPress.com.

Up ↑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