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WorkFlowy How-to-讓清單更易閱讀的小技巧

溫馨提醒

讀完本文後想要申請 WorkFlowy,務必使用底下連結,讓你的容量加倍:


問題之所在

條目一多,閱讀 WorkFlowy 頁面變得艱難,今天介紹的技巧可以說是最簡單,不需要外掛就能達到「舒緩頁面,保護眼睛」的功用。

這個技巧是利用 WorkFlowy 內建的 Note 區來增加兩個清單的間距。底下是「未隔開」的版本:

底下是「隔開」的版本:

另一個作法是清單之間多一個「空白清單」,不過我覺得間距太大,而且有浪費清單數之嫌XD

Note 區隔開術

這個技巧簡單到不用一行就打完了:只要在清單 Note 區「加入一個空白字元」即可。哈!🔚

其他 WorkFlowy 文章請見:https://softnshare.com/tag/workflowy/


♫ 廣告時間

國外有一神人 Frank Degenaar 把 WorkFlowy 發揮到極致,去年出了一本專書介紹這些密技。這本《Do way, way more in WorkFlowy》 定價美金 $19.95,我買了,覺得值回票價。據說今年會出第二版,而且免費更新,先買先贏!傳送門:

WorkFlowy How-to-多人協作之術

溫馨提醒

讀完本文後想要申請 WorkFlowy,務必使用底下連結,讓你的容量加倍:


本文《Do Way, Way More In WorkFlowy》電子書作者 Frank Degenaar 撰寫並發佈於WorkFlowy 官方部落格,由 Sam Tsai 中譯發佈於此。

正文開始

或許你很滿意現有的多人協作工具。但我必須告訴你,看過「WorkFlowy 多人協作之術」的威力後,就能理解為什麼原先的感受不算「滿意」,只是「安於現狀」。

把 Email, Google Docs, Slack, Trello 以及 Evernote 等工具拿過來比,WorkFlowy 多人協作與眾不同的地方有:

  1. 不只可任意地使用適合自己的作業方式來建立無限延伸的巢狀清單
  2. 更可以多人同時在任意清單裡輸入增刪資料
  3. 再利用過濾功能,不費吹灰之力地快速找到「更新的資料」

而這些都還只是見面禮,精彩的在後面。

本文發佈後,讀者 Ksenia 的回應精彩,必讀!

當然,對我來說電子郵件與 Slack 還是必須品。但是,自從去年開始使用並撰寫 WorkFlowy 相關文章,進而利用它來跟許多 WorkFlowy 使用者合作之後,我發現 WorkFlowy 的協作能力不容小看。接下來我將替這個說法提出佐證:

名字的意義與用法

協同合作最基本的形式為「對話」,底下是以 WorkFlowy 來呈現兩人對白的方式,或可看出端倪:

由上述對話可觀察到兩點:

  1. 每個參與者皆有自己的「名字標籤」,合理。
  2. 每則回應皆為回應對象的子清單,雖然不一定要這麼做,但後面你會看到這麼做後續過濾新的回應很有幫助,例如追蹤還原對話場景。

哪裡更新了?

你可以在共享清單的任一處自由加入新的內容,但是當每個人都這麼做時,該如何在那麼多的清單中,快速且簡單地找出其他人在任意地點所新增的條目?其實基本概念很簡單…

如果我是羅蜜歐,我希望茱麗葉能夠看到我加上去的條目,我可以在對話內容裡加上茱麗葉的名字縮寫標籤(#ju):

如此一來,當茱麗葉以她的名字縮寫標籤(#ju)來過濾,她將看到如下二筆新鮮的條目。若要回應,她也可以用同樣的手法,在回應中加入羅蜜歐的縮寫標籤(#ro):

…讀完回應的茱麗葉接著 Alt+Click(按住 Alt 鍵以滑鼠點擊) 自己的名字縮寫標籤使其爆炸消失無影蹤:

做完上述操作後,再以名字標籤過濾會發現清單是空的。這表示所有回應皆「已讀取」,恭禧你,任務完成

如法泡製

當然,羅密歐也可以用同樣的手法來清空收件匣

真實案例

在我的 WorkFlowy 首頁的記事中(Note),放了一個「搜尋連結」,可讓我快速過濾 #fr 來檢查合作夥伴是否有新的訊息給我。底下的真實案例顯示,當時我收到開發 HandyFlowy 以及 MemoFlowy 的夥伴捎來的訊息。有時候,rawbytz 跟我會提供他們回饋,可以看到團隊頭頭(@michi )標記了我(#fr)跟 rawbytz(#ra)。待我讀完訊息後,我就「放生」自己的 #fr 標籤表示閱畢。

所有人都在同一條船上

之所以使用「名字縮寫標籤」主要是為了因應人很多的群組。與日本團隊的共享清單裡總共有六個人,假如我要發新訊息,我可以加上這些標籤:@frank #mi #ir #ru #go #fr #ra。每個人「閱畢」後可選擇是否將自己的標籤「放生」。如果我只想發訊息給 Michinari,我可以這麼加標籤:@frank #mi

上述清單中,各個領域有各自獨立的清單。其中 Communication Board: bulletin board 特別有意思:最新的條目排在最上方,每個條目皆包含了「日期」、「標籤」以及「主題」。底下是其中一個條目展開:

其中一個清單的記事(Note)中,有幾個好用的東西:

  1. 幾個利用 WorkFlowy last-changed: 功能所打造的「搜尋連結」,以此快速檢閱過去若干時間發生的變化。
  2. 幾個標籤用來標記重要的資訊。我總是鼓勵合作夥伴勇敢嘗試,只要覺得有幫助,就加標籤。

底下的「標籤雲」是一個我想要訪談的遊戲開發團隊成員:

挑燈引路

我的部落格文章中的人物訪談,皆使用 WorkFlowy 的共享清單以及上述的「WorkFlowy 協作術」完成訪談與整理。受訪對象對這樣的安排相當滿意。我想,讓受訪者放鬆並懈下心防的其中一個手法是給予明確的指引,讓他們容易進入狀況。因此,我設置了一個「訪談範本」,說明這些簡單的規則:

「訪談範本」的共用清單在此,請隨意取用。

我發現利用 WorkFlowy 可以很容易地引導新人熟悉專案(Onboarding),即便是從沒用過 WorkFlowy 的新人也很容易上手。畢竟,不用特意申請 WorkFlowy 帳號,只需提供他們連結就能存取共享清單,開始工作。還有比這更簡單的方法嗎!

話說回來,即便原本是用 Slack 或 Email 與對方聯繫,通常我還是會把相關的資料放到 WorkFlowy 以利資料「彙整」,剪下貼上,簡單得很。

由上述作法可以看出 WorkFlowy 在「專案協作」領域(WorkFlowy 協作之術)的威力。不過,光看沒有用,真的下海體驗,就知道這驚人的威力不是蓋的!🔚

其他 WorkFlowy 文章請見:https://softnshare.com/tag/workflowy/


♫ 廣告時間

國外有一神人 Frank Degenaar 把 WorkFlowy 發揮到極致,去年出了一本專書介紹這些密技。這本《Do way, way more in WorkFlowy》 定價美金 $19.95,我買了,覺得值回票價。據說今年會出第二版,而且免費更新,先買先贏!傳送門:

《Do Way, Way More in Workflowy》作者談出版心路歷程

溫馨提醒

讀完本文後想要申請 WorkFlowy,務必使用底下連結,讓你的容量加倍:


正文開始

《Do way, way more in WorkFlowy》作者 Frank Degenaar 接受 Creative Me podcast 訪問。節目中,Frank 提到這本電子書從發想、撰寫、出版以及銷售的過程。整本書幾乎在 WorkFlowy 中寫就,最後使用 Adobe InDesign 輸出。節目可前往 Creative Me 頁面收聽,以下是我的摘要:

本書由來

《Do Way, Way More in Workflowy》作者 Frank Degenaar 接受專訪,主持人問到當初是在什麼樣的情境寫這本書。作者提到 GTD 鼻祖 David Allen 的書對他影響甚大,可以說取其優點,加點自己的「巧思」,成就屬於他自己的工作管理系統。

作者何人

Frank Degenaar是巴西人,本職是英語教師,學生當中有巴西當地的搖滾明星。不意外地,他把 WorkFlowy 應用在英語教學上,反應不錯,該搖滾明星也開始用 WorkFlowy。

幾次互動發現 Frank 是一位大方,不吝分享好東西的人,他的書讓我得以發掘 WorkFlowy 驚人的潛力,真是高價值的投資吶!

銷售管道

使用 Squarespace 來做 Landing page。銷售管道為 PayPal and Gumroad 並行。使用MailChimp 來寄發銷售通知。書本 PDF 放在 Dropbox,信件寄送時提供下載連結。

第二版

Frank 表示第二版即將在十月完成。會著重在 Collaboration(多人協作),許多內容會搭配 WorkFlowy 官網,而不全放在書中。已買第一版的讀者可以「免費升級」到新的版本,太超值了!

官方認證

作者把電子書寄給 WorkFlowy 共同創辦人 Jesse Patel,僅看了幾頁就決定邀請 Frank 成為 WorkFlowy 官方部落格的常駐作者,幾乎每週生產一篇高品質文章。

Frank 的文章除了內容精彩,他跟讀者的互動也很積極,部落格留言處經常可見他與讀者互動產生出好點子。其中一位替 WorkFlowy 寫了一個 Chrome Extension,就是我介紹過的 WorkFlowy Clipper,使用 WorkFlowy 的必備良方 。

未來計劃

目前跟主持人合作,計劃明年開始進行「秘密專案」。另外,Frank 也提到未來可能提供更多「影片」形式的內容。🔚

Powered by WordPress.com.

U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