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讀書會會對大腦產生一連串的衝擊, 後面我還會再提還有什麼事會對你產生一些衝擊, 我舉得例子, 昨天晚上的成長駭客讀書會, 我們讀到第三章跟第四章, 獲取用戶, 跟提高使用者活躍度(實際的內容這邊我就不重複了, 對成長駭客內容有興趣可以買一本來看看), 讀書會進行到尾聲, 同學Emily最後提到一個觀點跟我自己在閱讀時的觀感是一樣, 書上的範例只是範例, 不見得適合每個人目前手上在開發的產品, 大家還是自求多福吧! Emily在這個時間點就提了一個很好的問題
如果你是Waze這個App的產品經理, 你要如何解決Waze在台灣使用者活躍度不高的問題?
Waze 這個App我有裝過, 而且也有使用過, 當時是看了網路介紹描述這個App在國外很受歡迎, 原因是這個App的導航功能增加了社群的功能, 透過社群的協助使用者可以知道那個路段目前是塞車, 或是有交通事故, 使用者在導航的時候就可以選擇是否要繞道, 我是看了這樣的報導於是去下載安裝, 可是這件事在台灣並沒有發生, 用了幾次後我就再也沒有開過這個App.
我想了一下, 一下子要將自己的大腦模式切換到Waze的產品經理一點思緒都沒有, Emily問了另一位同學Allen, 他也是一下子無法回答, 於是我提議Emily將這個問題放到讀書會的Trello board的問題與反思, 大家有想到好的解法就到Trello board寫的comment當作是練習吧! 讀書會結束後, 我馬上開了手機打開Waze, 因為太久沒打開, 接下來就是一連串的下載更新, 結果一打開後介面還是簡體中文, 旁邊有個菜單可以跟Facebook做連結, 連結後看了一下Facebook的朋友只有一位最後使用時間是28天前, 其它的FB朋友都有4~5個月以上沒有打開這個App, Waze在台灣的使用者活躍度確實不高. 於是我很直覺的認為, 如果我是產品經理, 第一個要改善的應該是將簡體中文介面改成繁體中文介面
沒多久Allen將他認為要改善的要素寫到Trello board, 讓我有點驚訝的是Allen是第一次安裝Waze, 他用使用者的角度寫下不少功能面的改善, 例如可以用語音輸入添加評論, 路況報導使用Google Map API整合, 等等功能.
看到Allen提的路況報導這件事, 我很好奇問了一下Allen, 他在使用Google Map導航時真的有用路況報導嗎? 因為我用了導航這麼久, 我幾乎沒在用路況報導這個功能, Allen告訴我在市區偶而會開, 上高速公路時也會看一下是否會塞車
我問了自己以下幾個問題?
我為何不會想到路況這個功能?
以使用衛星導航功能, 我會比較喜歡Garmin這種專為車用導航設計的車機, 這種車機不用一直開著4G, 而且圖資也會一直更新(但是更新過程有點麻煩), 人機界面設計上比用手機上的導航好很多, 因為螢幕比較大, 但是這種車機沒有4G所以我對實時的路況並沒有實際的使用者體驗.
沒有在用的原因是什麼?
沒有在用的原因有很多, 第一沒有實際的體驗會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即使開車上高速公路也很少開交通報導, 因為過去的體驗與經驗告訴我, 繞道最後花的時間跟塞車其實差不多, 但是我相信也是有使用者因為有了一次好的體驗, 就會持續用路況報導或是導航的路況報導功能.
第二個原因跟我的環境與工作有關, 我目前住在新竹縣, 出門會塞車的時間大概就是上班時間跟下班時間, 我目前自己在創業, 時間的自由度很高, 因此我會去避開塞車時間. 很自然就不會想去用路況報導的功能
如果你是產品經理, 你又沒有切身需求, 那麼要如何去發掘需求, 創造需求?
這就是我一路反思的問題, 所以我很感謝Emily昨天在讀書會提出了這個練習, 她沒有提出這個問題之前, 我的大腦不可能會生出這篇文章, 不可能會去問自己一連串的問題, 我為了Waze這個問題, 又去寫了下一個comment
如果我是Waze的產品經理, 想要解決台灣使用者活躍度的問題, 第一個應該要先取得使用者的信任, 因為我還有一個不想用的原因是Waze的圖資可靠嗎? 我從Waze的說明找不到它有跟任何台灣當地的圖資公司合作, 至少Apple Map我知道它在台灣是使用TomTom的圖資, TomTom自己也有在生產車機, Apple Map使用過幾次都有不錯的體驗(有導航到我設定的目的地) 所以我會繼續使用Apple Map的導航功能.
上面的其實都不是標準答案
今天早上大腦模式還是有延續這個思考, 我覺得解決問題有一部分很大的因素會是受限到我們所處的環境與過去的經驗, 如果你一直在用自身的經驗, 所處的環境去思考, 其實得到的答案都不會是好的答案, 如果你自己覺得是好的答案, 我只能說那叫做-自我感覺良好.
要如何讓大腦產生衝擊與得到不同的回饋
- 想辦法多接觸不同環境, 不同年齡的人吧, 例如Emily的公司在做美食App, 我昨天給她的建議, 以我目前的年齡(46), 我需要的是記憶, 而不是獎勵, 當然每個App會有自己預設的TA, 也許我不是他們的TA, 但是因為Emily透過讀書會認識我, 她會接受到一個訊息-我這個年齡的人需要的是記憶 🙂 , 不同環境的人, 也許是外國人, 或是不同職業的人, 或是住在不同地區的人, 你的人脈曾經接觸這些人, 大腦自然會有更多的想法.
- 寫文章或是blog. 例如我寫了這篇blog, 透過社群, 很容易就會收集到一些新的想法.
- 看書 , 看電影, 也是讓自己多一些視野大腦產生衝擊的好方法.
- 旅行, 如果有預算, 應該多去一些不同的國家旅行, 我近幾年看到大部分周遭的朋友都跑去日本玩, 日本我自己曾經有幾年也很喜歡去, 但是去了幾次沒有新鮮感, 如果我有預算, 我會比較想去不同的國家, 而且那個旅行不會是以舒適為目的.
後面應該還有許多答案, 如果你有興趣, 有想到可以增加自己人生經驗增加創意的方法, 很歡迎你透過下方的意見回饋分享給我, 如果你有想到如何讓Waze在台灣更受歡迎的idea, 寫信給我my@esast.com, 我會回饋給讀書會的成員, 並再寫一篇blog跟大家分享我們最後討論出來的想法.
想要接觸更多的人得到更直接的回饋, 參加讀書會是一個很快的方便法門 ? Soft & Share 網路讀書會
喜歡我們的分享嗎? 記得使用以下社群分享按鈕分享給您的社群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