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這是 Soft & Share 訂閱會員特別服務,我們會選讀實用,有啟發性的文章,並摘要我們看到的重點筆記。
摘要筆記可以幫助你快速知道這篇文章的內容,有需要再花時間完整閱讀一次。
文章內容主題
- [個人成長] 讓我們對時間管理感到困惑的7種認知謬誤
- [創業]創業公司如何“出場”,投資者如何賺錢?
[個人成長] 讓我們對時間管理感到困惑的7種認知謬誤
原文標題 7 Cognitive Biases That Make Us Suck at Time Management
為何選讀這篇文章?
又快到年底了,是否發現去年計畫的目標達成率很差?然後又開始懊惱時間過得真快!如果你沒這個困擾,恭喜你! 你是一位時間管理跟目標完成的高手,如果不是也不要灰心,因為看了這篇文章你會發現我們大腦存在許多缺陷與認知謬誤,大部分的人都有這些缺陷。這篇文章提出了大部分人都存在對於時間管理的 7 種謬誤,並教你如何破解這些謬誤。
摘要筆記
✅ 1 純粹的緊急效應又名:為什麼我們讓不重要的任務佔據了我們的生活?
單純的緊迫性效應描述了我們傾向於優先處理我們認為時間敏感的任務,而不是時間不敏感的任務,即使非時間敏感任務的回報客觀上更大。換句話說,緊迫性每次都勝過重要性。例如一大早進辦公室先回 e-mail
你能做些什麼?
- 使用艾森豪威爾矩陣來確定任務的優先順序。艾森豪威爾矩陣是一個將任務分為緊急/不緊急和重要/不重要的框架。
- 每天留出你最有效率的2-4小時給你最重要的工作。
- 只在一天中的特定時間回覆郵件。
- 給你的重要任務一個期限。
✅ 2 Zeigarnik效應又名為什麼我們不能停止思考需要完成的一切
20世紀20年代,俄羅斯心理學家布盧瑪-澤加尼克觀察到一件奇怪的事情。在外面就餐時,服務人員一次就能記住複雜的訂單,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只要一付賬,服務人員就完全忘記了訂單是什麼。這一觀察引起了後來被稱為 “Zeigarnik效應 “的研究。
Zeigarnik效應指的是我們對未完成或中斷的任務的記憶力比已完成的任務更好的傾向。對於生產力而言這不是好事。
首先,大腦提醒你的每一項未完成的任務都會佔用你的一點注意力,分裂你的注意力,使你更難集中精力去做當前正在做的任何事情。一項研究發現,在任務過程中被打斷的人在後續任務中的表現比那些被允許完成第一個任務後再開始第二個任務的人要差。
其次,即使我們設法從身體上脫離工作,Zeigarnik效應也會確保我們未完成的任務跟隨我們回家。它們會侵擾我們的家庭晚餐、假期、週末和睡眠。
好消息是,你不必真正完成所有的任務,才能從Zeigarnik效應中感受到精神上的緩解。研究表明,只要制定一個完成未完成任務的計劃,就能讓大腦的自動提醒打盹。
你能做些什麼?
- 把你的任務寫下來。
- 有一個系統來組織和定期審查你的任務。
- 有一個結束工作的關門儀式。在結束一天的工作之前,為明天制定一個計劃,這樣下班後你未完成的任務就不會在腦海中揮之不去。
- 找一個小方法來啟動。Zeigarnik效應也可以被我們利用。當你發現自己在拖延一項特別大或困難的任務時,確定一個很小的第一步就可以開始。簡單的開始行為可以觸發你的大腦想要堅持到底。
- 不要忘了回頭看看你已經走了多遠。Zeigarnik 效應的另一個負面的副作用是,我們很快就會忘記我們已經完成的一切。不要忘記在每週的回顧中回顧你已經完成的任務,慶祝你已經完成的任務。
✅ 3 計劃謬誤又名為什麼我們會錯過最後期限?
計劃謬誤指的是我們傾向於低估完成未來任務所需的時間,儘管知道過去類似的任務需要更長的時間。
你能做些什麼?
- 將專案分解成更小的部分,並估計每個專案需要多長時間。你的專案規劃越是細化,你的時間估計往往越真實。
- 把你的進度表墊得比你認為需要的更多。無論你認為合理的專案時間表是什麼,都要在時間表上加上20%。
- 使用歷史資料來做出更好的預測。紀錄你每個工作花的時間,作者使用 Toggle
- 限制工作範圍。專案週期不變下,限制工作範圍
- 當你要錯過最後期限的時候,要儘早和頻繁地溝通。你越早讓人們知道,他們就越能調整自己的計劃。大多數人都是善解人意的。即使他們不理解,他們也會比你事後告訴他們你會錯過一個截止日期要理解得多。
✅ 4 沉沒成本謬誤又稱 “為什麼我們想完成我們開始的事情,即使我們不應該這樣做”
你是否曾經在開始閱讀一本書時,認為它很糟糕,但還是繼續閱讀?
沉沒成本謬誤描述了我們由於過去的投資而繼續從事一項工作的傾向。沉沒成本是指任何成本–比如時間、精力或金錢–我們在過去投入的、無法收回的成本。因為我們對它們無能為力,所以在決定如何投資未來的時間、精力和金錢時,理性的做法是忽略沉沒成本。
在現實中,我們覺得不得不繼續努力,以使以前的那些投資 “值得”。我們繼續將更多的金錢、時間和精力投入到我們已經開始的承諾中,即使我們有限的資源可以在其他地方提供更好的回報。更糟糕的是,社會告訴我們 “沉沒成本謬誤 “是一種美德。我們被告知,放棄者永遠不會贏。我們被告知,我們需要勇氣和韌性。我們將放棄等同於失敗,而實際上這可能是最合理的行動方案。
沉沒成本謬誤讓我們無法以大大小小的方式好好地度過我們的時間,從僅僅因為開始讀一本爛書而苦惱,到繼續從事一個讓我們痛苦的職業,因為我們已經在一個學位上投入了多年的生命和數千美元。
你能做些什麼?
- 明確機會成本。例如,當我們考慮改變職業時,我們往往會把注意力放在我們將放棄的金錢上。我們沒有考慮到我們目前因留下來而失去的快樂和滿足感。抵制 “沉沒成本謬誤 “的第一步,就是要明確我們繼續在已經開始的事情上投入更多的時間、精力和金錢,會放棄什麼選擇。
- 每季度對自己的承諾進行一次盤點。
- 捫心自問 “如果我今天剛剛開始這項工作,我還會做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麼順理成章的事情就是減少損失,走開。有時候,放棄者會贏。
✅ 5 現在的偏見又名:為什麼我們拖延時間,吃垃圾食品,不為退休儲蓄?
當下偏見描述了我們選擇較小的、眼前的回報而不是未來的較大回報的傾向。例如買新衣服比為遙遠的退休生活存錢更有趣。玩電子遊戲比寫作、編碼或設計更愉快。
現在的偏見會讓我們持續地最佳化我們當前的享受,永遠推掉那些讓未來的自己獲得成功的更難的事情。當我們未能吃得更健康、存得更多、或在目標上取得進展時,我們就會把自己挖進洞裡,讓未來的自己去嘗試和尋找出路。
你能做些什麼?
- 幫助未來的自己。如果你想早上起來鍛鍊,但有賴床的傾向,你可以在前一天晚上就把所有的運動服擺好,然後安排和朋友相約晨跑。如果你想專注於工作,卻發現自己反而厄運般地刷著Twitter,那麼可以用Freedom這樣的服務,在一天中的某些時段將自己鎖定在社交媒體應用和網站之外。如果你很難存錢,請每月自動提取你的儲蓄,這樣就不用你去想了。
- 想辦法讓 “正確 “的事情變得更愉快一些。尋找一種你真正喜歡的運動形式
- 重構你對獎勵的思考方式。與其為了在6個月內減肥而跑步,或者為了成為著名的小說家而寫作,不如把注意力放在跑完一英里或每天寫1000字後的滿足感上。談到完成目標,研究表明,享受過程比渴望長期結果更能預測成功。
- 想象一下未來的自己。研究表明,花時間想象未來的自己,有助於激勵我們選擇更長遠的回報,而不是眼前的滿足。
✅ 6 複雜性偏見又名:為什麼我們的生活過於複雜化?
為什麼選擇簡單的解釋,而複雜的解釋就可以了?複雜性偏差描述了我們傾向於選擇複雜的解釋和解決方案,而不是簡單的。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花錢請理財師來告訴我們如何為退休儲蓄,而不是花15分鐘去開一個Vanguard賬戶,選擇一個指數基金,並設定每月自動存款。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會被像Getting Things Done©這樣精細複雜的生產力系統所吸引,而不是簡單地先處理我們最重要的任務。
複雜的系統更難以長期維持。作為一個多次嘗試並失敗地堅持GTD方法論的人,我發誓,感覺這個系統正在主動地試圖崩潰。
你能做些什麼?
- 形成行動而非研究的偏向。你不必完全理解一個概念就可以開始。與其一開始就尋求完美的知識,不如對你的努力採取一種迭代的方法。嘗試一些事情,看看它們是如何工作的,並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改進。這是最快的學習方法。完成比完美好。
- 選擇你要堅持的系統。可能間歇性斷食客觀上是燃燒脂肪的最佳方式,或者GTD是組織任務的理想方式,但如果你不能長期堅持,它對你沒有任何好處。尋找符合你自然傾向的系統,即使它們不是最有效的。
- 運用奧卡姆剃刀法。奧卡姆剃刀指出,當面對同一證據的兩種可能的解釋時,需要最少假設的解釋最有可能是真的。雖然每個心理模型都有例外,但奧卡姆剃刀是抵消複雜性偏見的良好經驗法則。
✅ 7 享樂適應又名:為什麼我們不開心
享樂適應是指我們在經歷了積極和消極的外部事件後,迅速恢復到正常幸福水平的傾向。我們追求升職、工作加薪、一定數量的 Twitter 粉絲,因為我們相信這能讓我們快樂。當我們達到目標時,我們的幸福感會得到暫時的提升,但在接下來的一週、一天、甚至一小時,我們的幸福感又會馬上回到基線水平。
你能做些什麼?
- 設定許多小目標,而不是一個大目標。我們花了大量的時間去追求一個目標,當我們完成這個目標時,它只會給我們帶來一次性的、暫時的幸福感。相反,你可以通過設定更小、更頻繁的目標來破解享樂適應,讓你體驗到更頻繁的幸福碰撞,即使這些碰撞還是暫時的。
- 享受過程,而不僅僅是結果。結果不會讓你更快樂,但每天出現的行為可以。如果你不享受這個過程,那可能是你一開始就追求了錯誤的結果。
- 追求強大的社會關係。雖然升職加薪帶來的幸福感是短暫的,但幾十年來對人們進行追蹤研究的結果表明,與家人、朋友或更廣泛的社群–的緊密關係是預測長期幸福和健康的最強因素。
[創業]創業公司如何“出場”,投資者如何賺錢?
原文標題 How can startups ‘exit’ and investors make money?
新創公司的融資有兩點需要考量
- 新創公司處於哪個階段( 不同階段非常不同 )
- 投資者可如何取回投資並獲利
本文指出新創公司如果要做好與投資者的關係,第二項 – 即如何”出場”( EXIT ) 需好好了解。
四種出場方式
被大公司收購
- 風險投資和天使投資將從收購者獲得資金
- 重要經營與人才要留下一段時間以讓股票變現
- 有種矽谷常見的 acquifires(收購+雇用),通常不是為了產品,而是想要獲得開發人才
- 被收購的公司的產品和服務通常會被結束,員工會以很好的條件轉到別家公司
- 收購比較會傾向在新創早期發生,如此收購資金可以比較少。
IPO ( 公開募資, Initial PUblic Offering )
- 上市上櫃,在公開市場買賣
- VC 最渴望的出場方式,因為這通常會帶來大量的資金
- 長期以來全世界科技公司最想上市的地方 – NASDAQ
- 越來越多公司有花較長時間才 IPO 的趨勢,以獲得更高的資金挹注
被類似產業或大些的公司併購( M&As,Merges & Acquisitions )
- 通常是大公司想獲得市場上互補的技術,考量直接併購較小的公司比自己公司內發展有效
- M&As 比 IPOs 和直接購買少見
持續獲利經營發股息股利 ( milking the cow )
- 如果公司能開創出堅實的商業模式並擴張,就有可能繼續獨立經營再度將獲利投入公司。
- 獲利的一部分也能分配股利股息給投資者
- 不用承擔上市上櫃須負的責任
何時是出場時機
你要在自己佔大部分股份時公司市價 2千萬時賣出你的持股還是等到公司市值達 2億而你的股份不多時才賣出呢 ?
這沒有公式可循。常識上,對於新創公司來說,要想最大限度地提高售價,就應該在成長率很高時而不是在利潤豐厚的時候尋求退出。
幫我們個小忙!
Image by Ioannis Ioannidis from 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