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每天改變一個觀點] 文章選讀 072 永恆的建議有多永恆?

Contents

藉由每週的文章選讀改變 4 個觀點,是逐漸改變大腦慣性的最佳方法!

每週一到週四我們會選讀實用,有啟發性的文章,並摘要我們看到的重點筆記。週五我們會彙整一個週報,讓你在週末方便回顧這週的文章選讀

原文連結:how timeless is timeless advice?

為什麼選讀這篇文章?

在你的一生中你可能會聽到許多永恆不變的人生智慧或是建議,但是這些永恆的人生智慧符合現在的時代嗎?這篇文章提出許多反向觀點幫你檢視所謂的永恆的建議到底是否合乎時宜

[會員服務]文章內容重點筆記

✍溫馨小提醒:這篇文章有長,雖然我全部翻成中文,建議可以先看文章的大綱和我標黑體的重點,快速掌握這篇文章的內容後再看細節。最近我使用這個方法看書,效果也不錯。


傳統智慧的一個常見辯解是,它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而很多建議都是永恆的,或者你可以用 Lindy 來形容。例如,吃你的蔬菜。但有些建議是永恆的:與特定的時代相關,但之後就不合時宜了。

意外地遵守永恆的建議,就是把你人生戰略的某一部分外包給近代歷史。但是,當你把改變你人生軌跡的決策外包時,你要不要把房子賭在昔日的智慧上?

矽谷曾經在識別永恆性建議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隨著科技產業的規模化,這種力量有所削弱,但區分永恆性和及時性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重要

當我審視自己的生活時,我發現我所收到的許多建議都是危險的永恆性。下面是幾個例子–我調和我所收到的建議和我個人觀察之間認知上的不一致的方法。

我們是否應該每天看新聞?

永恆性建議:每天閱讀新聞。這是瞭解世界的最佳途徑。

相反論點對新聞機構的信任就是將你的世界觀外包最近你對什麼重要的事情改變了看法?如果你想不出答案,那是個壞兆頭。媒體往往會強化你當前的觀點:你可以把媒體機構看成是原始的過濾泡沫

轉向以廣告為基礎的收入,削弱了大多數網際網路媒體公司的商業模式,鼓勵點擊率保持相關性。而點擊誘餌利用了恐懼、貪婪和嫉妒等各種認知弱點。

商業模式削弱不僅僅是標題:鑒於過去十年新聞編輯室裁員51%,新聞出版商對調查性新聞、事實核查和編輯團隊等重要的新聞職能的預算更加薄弱。

如果你對媒體內容信以為真,它就會嚴重扭曲你的世界地圖。例如,它可能會扭曲你對常見死因的理解:新聞播報員對凶殺案和恐怖主義(佔死亡人數的<1%)的擔憂遠遠超過對癌症或心臟病(佔死亡人數的50%以上)的擔憂。這導致了對問題的習得性無助感;風險感覺不受限制,不受你的控制。

另一種想法:我已經限制了我每天的新聞攝入量, 重新平衡它成為集中的資訊流 這是直接與我有關。說媒體已經成為一種單一文化已經是老生常談了,但我可以接受一種更二元化的做法,即完全切斷新聞。

與其將對作家的信任外包給機構,不如與資訊來源建立直接關係。Substack和Twitter可以實現這一過程。不幸的是,仔細審核每個資訊來源比單純閱讀新聞要難得多。可能需要數月或數年的時間才能建立一個良好的資訊源名單。許多我最尊敬的人都有一份幾十年來策劃的資訊源名單–作家、專家、朋友。

一個很有說服力的做法是,閱讀一個月前的全球新聞頭條,有多少新聞還值得一讀?新聞是媒體消費中的爆米花,資訊密度極低:99%的新聞與你不適用,或者一周後就無關緊要了,所以最後變成了每天的注意力稅。

我更喜歡閱讀長篇文字,比如書籍和部落格。追求每寫一個字的高努力度–在電視的黃金時代,每集的成本急劇上升,生產的內容遠勝於以往。

現在是一個獨特的壞時機,你的資訊來源外包給機器學習驅動的演算法和中介機構--在過濾泡沫和影子禁錮之間,最好形成自己精心策劃的資訊吸收演算法。你還可能如何系統地改善你的資訊流?

我們該不該買房?

永恆的建議。購買不動產。它是一項穩定的投資,也是一個安全的投資場所。在20世紀末,有巨大的順風車有利於房屋所有權。

  • 人口結構:買房是一個共同的目標 在繁榮時期, 並完全嵌入到美國文化。它是 “美國夢 “的核心。每個人都想擁有房產,”每個人 “都在變大
  • 合法的:在一個典型的代際調控案例中,嬰兒潮改變了圍繞著房屋所有權的激勵措施,對他們有利。抵押貸款利息減免使房主的稅單更加甜蜜。在我們進入西部邊疆後,分割槽法僵化了,固定了住房供應,而需求卻在不斷增加。
  • 低利率:利率從70年代末的十幾%降到了現在的2. 5%,使買房的有效成本降低了一半。

反論:當你能以低成本買下不動產的時候,購買房地產是一個很好的策略:想想矽谷的約翰-阿里拉加,或者紐約的斯蒂芬-羅斯。但這是永恆的建議。人們不會像過去那樣透過房地產致富了,雖然誠然有支持購買的情感因素,但支持購買的順勢因素正在減弱。

人口結構:人口結構的順風車比以前要弱得多。在20世紀末,可能的買家數量增加了三倍,這是一個一次性的成長高峰,在2010年左右結束,因為最後一批嬰兒潮進入了擁有房屋的黃金年齡。如今,潛在買家的數量正在平緩下降。

監管:當立法者主要是嬰兒潮世代時,擁有住房的稅收優惠政策成為時尚。抵押貸款利息扣除和資本收益排除使得自住房所有權特別引人注目。但隨著國會從嬰兒潮+沉默者轉變為X世代+千禧一代,這些稅收優惠政策正在減弱。抵押貸款利息扣除額在2017年減少,資本收益排除額可能會失寵。

鑒於房價上漲和學生債務,租房一代推遲了購房。隨著房主從立法機構中老去,租房者也不會善待房主身份。

其他想法:考慮頭期款的內部收益率機會成本:你如何將這筆錢投資於你的未來?你可以投資於字面意義上的股票,但你也可以用這筆錢為自己或家人下注–投資於教育(如家教或教練),更好的睡眠和健身,或開創自己的事業。

人們通常會透過認為房屋價值每年會升值2-5%來合理化購買房地產。不幸的是,這些收益大多被通貨膨脹吞噬了有時在貨幣供應量暴漲時,這些收益就會大打折扣。

買房地產的弊端不是虧錢,而是機會:你用頭期款還能做什麼?如果你看一個典型的 “租房與買房 “模式,支持買房的論點很大程度上取決於:1)2%以上的房產價值通脹(比 “定居時代 “更真實),2)適度的~5%的個人投資IRR(你的年投資收益率)。

但如果這樣翻轉–房產價值膨脹低,個人內部收益率高呢?考慮一個100萬的公寓,市場標準的HOA費用、房產稅和利率。

頭期款的機會成本往往會超過房產的增值。你可以把租房和買房的決定看作是你個人內部收益率和對房地產市場信念的函數。

你在哪個象限?

我們是否應該未雨綢繆?

永恆的建議:要未雨綢繆 將收入的20-30%投入儲蓄或退休賬戶。投資於指數基金和債券的安全平衡。

相反論點:這對大多數人來說是個好建議–如果失去工作會讓你或你的家人面臨風險,高額儲蓄是必須的。然而,具體到科技行業,就業率很高,所以你不想過度最佳化負面保護。隔絕生存風險,但除此之外,儲蓄的回報率是高度遞減的

比如智慧手機和消費品的保險,一直讓我感到困惑。很多人以 “你永遠不知道會發生什麼 “的邏輯來合理化購買。蘋果為什麼要賣給你AppleCare?因為它有利可圖–AppleCare是一門利潤率約為70%的生意,這意味著你平均可以通過跳過它來節省這筆錢⅔。不要花錢去防範有限的負面狀況-如果你自己能承受下限,為什麼要給保險公司保證金?

其他想法。把你能投資的所有東西都投資到複利資產上 但要保持較低的支出,這樣你就可以專注於上升空間的最大化,而不用擔心固定成本過高。

每一塊錢的淨收入都應該是對自己的投資,有不對稱的上升空間。而投資並不總是像投資:書籍和教育內容成本低,但有不對稱的上升空間。同樣,投資你的睡眠設置或家庭辦公室也有複利回報在更大的財務規模上,你可以投資於自己的企業或那些由你信任的朋友創辦的企業。

公募股票和加密貨幣也能帶來豐厚的利潤,特別是如果集中到你獨特看好的資產中。在投資方面,我發現信念是限制性試劑:相對於投資信念,相信演算法和指數越來越流行。相信指數很方便,但抵制被動的力量。指數基金有不錯的表現,但1)有類似泡沫的屬性,2)從定義上抑制了不對稱的上漲,3)不像直接投資那樣有學習價值。

我們應該找一份穩定的工作嗎?

永恆的建議:大學畢業後從穩定的專業軌道(咨詢、銀行)開始,或獲得MBA學位–這一職業發展方向表面上有助於建立信譽,並在任何領域開啓更高層次的工作。

儘管大家隱隱約約知道這是一個合時宜的建議,但我還是經常看到頂尖大學的高年級學生按照這個建議去做,因為這是大學畢業後最簡單的預設選項。

相反論點:從職業角色開始,縮小了結果的範圍,所以你失敗的可能性較小,但也不可能有更多的出類拔萃的成功。很多職業–咨詢師、律師、銀行家–還是不錯的,但它們對20世紀中葉來說是有時效性的,今天如果你尋找它們,還有更高的槓桿機會。

其它的想法。許多人似乎從智力上明白,走安全的職業道路很可能是不好的建議,但很難確定一個人可以做不同的戰術性事情。

與安全職業完全相反的策略是什麼?跟著波動走。歷史似乎同意:歷史上最好的舉措是在波動性最大的行業工作,這往往意味著有一個前沿正在形成。

以科技創業公司為例,在過去的20年裡,科技創業公司被認為是高度波動的–但自1995年以來的10年時間里,絕大多數在創業公司工作的人都表現良好。但跟著波動性走,在更遠的歷史上也是如此。70年代的華爾街,19世紀末的鐵路或鋼鐵業,16世紀的國際貿易。今天,生物技術、機器人、機器學習和加密技術等行業都是高度波動的。

即使在你的工作範圍內,你也可以尋求波動性。在投資內,可能是瞭解一個別人還不瞭解的前沿範疇。或者在創業公司內部,可能是在公司內部開展新的專案。也可能是在公司內部進行新的押注,比如成立一個新的團隊或倡議。重要的是要擺脫朝九晚五的員工原型,而是進入回報空間,波動性產生運氣。

誠然,當你還年輕,對家庭的義務有限時,尋求職業波動性要容易得多。但重要的是,許多類型的波動性沒有職業風險。與陌生人交談,公開寫作,或建立副業專案–這些沒有直接回報的事情可以煉出運氣

我們要不要環遊世界?

永恆的建議:環遊世界,接觸盡可能多的文化。這有助於你走出舒適區,培養對其他文化的同理心。

反論:我擔心對旅行價值的質疑會讓我們這一代人特別反感–沒有人質疑旅行是最高的快樂形式。

但大多數國際旅遊是合法化的享樂主義—-並無害處,只是一種高度特權的愛好,並沒有達到其所謂的目的。大多數旅遊都是高度策劃的,因此根本無法學習新文化。

另類想法:旅行目的地將自己標榜為 “逃避 Escape “或 “度假 “的事實應該很能說明問題。我們在逃避什麼?

從智力和心理發展的角度來說,到大多數地方旅遊和呆在家裡沒有什麼區別–因為你自己也是一樣。當然,”逃避 Escape “可能是解決你目前問題的一種藥物,但藥物並不能解決問題。

如果你想探索新的想法,只要你找對了地方,你可以在角落裡找到不同的觀點和文化。在公民和社會層面上與你的社群互動–如果你尋找的話,即使是舊金山也有很多知識和社會經濟的多樣性。一旦你逃離了過濾泡沫,網際網路也是一個尋找差異化觀點的好地方。

最危險的是,Instagram時代放大了旅遊的社交信號。自2010年以來,圖盧姆和米克諾斯的遊客量增加了一倍多。想一想你選擇的目的地是否從根本上來說是虛榮心驅動的。然後排除虛榮心,考慮一下你旅行背後的動機,也許是學習新的東西,也許是放鬆心情:你會選擇不同的目的地,不同的活動,或者也許在當地找到更充實的活動?

我們是否應該不急於尋找愛情?

永恆的建議:你有足夠的時間去尋找愛情。享受你的20多歲,不要擔心太快找到愛情。愛情會在你不注意的時候發生,你不能強迫它。

反論:我們正處於一個特別non-Lindy的約會時代:尋偶演算法在短短幾十年內發生了巨大變化,改變了我們全球後代的軌跡。一些順風車推動了這一轉變:線上約會推動了人們對配偶無限選擇的看法,延遲結婚成為一種文化規範,而Instagram則是一個嫉妒農場。

我的一些電腦科學家朋友代表了這個勇敢新世界的極限案例。他們使用約會應用API來 “最佳化 “線上約會漏斗的頂部,定量跟蹤他們的轉換率,從匹配到聊天到約會到__。你是否覺得有些不妥?

太多的互相比較性讓人們在新的關係中不快樂–當人們評估更多的選擇時,會變得更加不快樂,這是選擇悖論的一個實例。我們是吃了太多糖果的孩子,但十年都不會意識到。

其他想法:約會是一個反直覺的領域,我們可能不想偏離幾個世紀以來行之有效的永恆建議。在20歲出頭的時候,尋找生活伴侶應該是一個嚴肅的優先事項。在某種程度上,這是一個簡單但有些低效的起草問題。如果你等待承諾,池子就會變窄

這裡有一個奇怪的矛盾:人們通過刷屏和 Facetune 最佳化約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但承諾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少。幾十年後,人們可能會非常懷念網際網路約會前的幸福無知。選擇一個人,並承諾和他一起成長,這比十年的夥伴購物要經得起考驗。

我們應該避免和陌生人說話嗎?

永恆的建議:不要和陌生人說話

反論: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當然還是正確的。但聽到這個建議,會反覆訓練你變得太過孤僻,避免和身邊圈子以外的人說話。而上了大學之後,避免和陌生人說話就變得容易多了。

另一種想法:你還沒有和足夠多的陌生人交談。網際網路極大地釋放了我們在任何時間接觸世界上任何一個人的能力。利用這一點,發揮你的優勢。

一個個人的例子:我女朋友寫了她從一個土耳其小村莊來到矽谷的故事。關鍵的拐點是她給幾十位成功的商業人士發冷郵,請他們為她支付去斯坦福的機票。其中一個人的回復,改變了她的人生軌跡。任何人都可以發郵件。

現在是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早早公開建立自己的好時機。難以衡量的東西往往被低估–在網上與人交談會增加你的運氣表面積

這個世界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具有可塑性,因為網際網路提供了新思想的高槓桿。但這需要積極努力為自己創造這些機會。也許有你想瞭解的公司,有你感興趣的領域的專家,或者有類似興趣領域的人,你都可以結交。你現在可以和哪些陌生人聊天?

結論

有很多類型的建議你更應該遵循,所以要自己得出結論,哪些建議是永恆的與時效的。謹慎對待 non-Lindy 的建議,因為它還沒有經受住時間的考驗。

知道何時將戰略外包與內包。評估戰略決策時你要注意的事項。

  • 複利:如果你的決策結果會產生複利,內包( insource )。比如你的個人理財策略:某項理財決策中的美元看似不多,但理財的複利效應使結果具有很強的後果性,這樣看似很小的內包收益比表面上看的要大。
  • 不可逆性:決策一旦做出,能否被逆轉?如果不能,就內包吧。職業道路和合作夥伴是很難逆轉的。
  • 刻板印象如果你做一個決定,因為它可以幫助你適應( fit in ), 你應該三思而行人們經常為了適應而旅行,他們潛意識裡明白這個道理:如果你沒有在社交媒體上發佈你去卡波的旅行,你真的去了嗎?並不是所有的文化共識都是不好的,但刻板印象是一種不靠譜的共識,所以值得質疑
  • 迭代如果你重複做一件事,比如看新聞 你應該更深入地思考你是如何做的,為什麼要這樣做。睡眠、飲食和娛樂也屬於這一類。幅度。這個是最直覺的。如果你要做的決定明顯是大事情,比如你的職業選擇,那就值得內定。

作為經驗法則,當結果可能不對稱時,最好的辦法可能是內源( insource ) 決策。

當一個重要的戰略決策出現時,問問自己是否繼承了周圍人的預設。要想擁有自己的未來,就必須主動質疑 “永恆 “的建議,並得出自己的結論

可能有很多建議,我都還沒有想到去質疑。我到底遺漏了什麼?


🔥 如果你喜歡我們策展的文章,歡迎支持我們加入我們的 Soft & Share 友情贊助訂閱

相關線上課程


幫我們個小忙!

使用 e-mail 追蹤 Soft & Share

Image by wei zhu from Pixabay

Comments are closed.

Powered by WordPress.com.

Up ↑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