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上週了一篇關於自己如何面對拖延症的文章 – 關於克服拖延症,跨出舒適圈與說服他人,分享到了社群後,有一位網友在我的發文區下方分享他的心得
我的看法是要懂得捨棄,並管理精力。會拖延是因為要耗費精力太大卻又覺得不得不做
這件事倒是提醒我想到在精神疲勞的狀態下,確實讓我在面對自己想做的事情上缺乏了動力 – 因為精力管理沒做好,進而引起自己對喜愛的事物產生了拖延的現象
這句話確實一語打醒夢中人
精力管理
我想起了在三年前辦雲端讀書會時,一位參加讀書會的網友推薦了一本書 – 精力管理( 這本書在台灣已經絕版,書名:能量全開:身心積進管理,可在圖書館借到,在中國亞馬遜還可以買到電子書版本 ) ,當時我也看了,在那段時間確實也開始留意自己是否有過勞而造成工作動力減退的現象,注意飲食習慣,培養運動習慣,注重間歇式的休息與加強睡眠品質這些事都是我這三年來一直在培養的習慣,但是沒有在特別觀照自己的狀況下,還是不小心會讓自己處於精神耗損的狀態,從上週起我又開始複習精力管理這本書 ,這次的再次複習引發了我想寫這篇文章的動機
無用之用
分享一下幾個我在精力管理這本書我看到的段落



這個案例的主角布魯斯利用工作的間些時間自學拋物雜耍,讓他的心思完全擺脫工作並達到休息的目的,也讓他在工作中的效率大幅地提升
對於休息與無用之用的鄙視
不得不說這個社會所鼓勵的”成功學”是建立在 “過勞” 的基礎上。
20 幾年前我還是一名科學園區工程師時就有這種現象 – 鼓勵員工加班,超時工作,當時的老闆還以我為模範去譴責那些正常上下班的人,我現在回想起來覺得有點感到羞愧
當時我在下班時間其實還保有一個興趣 – 寫毛筆字,和閱讀,一直到有一天我看到李敖在北京法源寺裡面講的一句話
「古人說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並沒說『立書法』可以不朽啊!」康有為笑著說,「就算能從書法上得到不朽,那又算什麼本領啊?對國計民生又有什麼好處啊?」
當時的我在白天的工作並不是很順利,看到這句聯想到我寫毛筆字這件事到底會對自己的人生有多少意義?對工作有多少幫助?我實在想不出來這背後的意義,沒多久後我幾乎沒再拿起毛筆寫字
閱讀與行動
兩年前我閱讀了一本書 – 刻意練習 ,這本書引起了我想要進一步精進書法的動力,因為當時我觀察到一個現象,閱讀這個行為很容易落入只讀而不行動,閱讀時點頭稱是,但是當真正需要改變的時候,卻又跟學到的知識背道而馳,所以每次的閱讀我都會想要找一個目標來實踐從書中學到的知識點,這次我找了在網路上一對一教學的陳國昭老師當我的教練 ,可自己在家練習然後將作業郵寄給老師批改,這時間經歷過了兩年,從楷書的基本筆畫開始一直練到我一直想學習的行書之龍-蘭亭序
這段期間我還有聽到對書法的負面批評嗎?答案是有的,而且還來自我蠻喜歡聽的得到萬維綱專欄,萬維綱在一次的線上問答他是這麼批評書法的
順便說一句書法。我認為書法是最沒用的課外活動,甚至可以說是一種病態的活動。它佔用大量時間、完全是循規蹈矩、完了好不好看你說了還不算、不是刻意練習、沒有任何創造性。書法唯一的效果就是讓孩子學著取悅大人。書法是對兒童天性的摧殘。如果歷史上的中國人小時候不花那麼多時間練書法,中華文明肯定比現在先進。
我知道萬維綱想表達的意思,但是你將 “書法” 這兩個字換成音樂-鋼琴 /小提琴/吉他,甚至運動項目-棒球/籃球/足球不也是成立?會這些東西不也是在取悅大眾嗎?看看那些先進的歐美國家文明,有哪個國家因為發展音樂,藝術文化與體育而讓自己的文明衰退?
在萬維綱的專欄我最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
同時保有兩種截然相反的觀念還能正常行事,這是第一流智慧的標誌 – The Great Gatsby
我今天就用萬維綱最喜歡的這句話來打他一次臉吧!
無用之用到底有何之用?
回到我這篇文章最開始的地方,我分享了精力管理其中的一個案例,案例的主角布魯斯最後利用間歇式休息法,並在休息時間做了一些跟工作非相關的事例如拋物雜耍來恢復他的精力,拋物雜耍這件事布魯斯還練習了 6 個月
看到這邊我想大家應該都明白了吧!我們不可能 100% 都維持高度的注意力與精力在工作上甚至是學習上,課外活動或是工作閒暇之餘發展才藝活動不就是最好的休息方法!
愛因斯坦也是業餘的小提琴家
發展才藝的興趣對於專業的能力幫助到底有多大?剛好我在亞當-格蘭特 ( Adam Grant ) 寫的一本書 – 反叛:改變世界的力量第二章盲眼發明家和獨眼投資人-認出原創點子是門藝術也是門科學中提到了一個相關的統計數字

萬維綱本身是一位物理博士,也許他發展一項本科系外的才藝,能讓他在物理這個專業領域有重大的突破甚至有機會得到諾貝爾獎,不過以他目前在得到專欄的訂閱人數,也已經名利雙收了。
問題在於時間分配與人生的目標設置
Coursera 有一堂很受歡迎的課 – 學習如何學習,這門課提到大腦有兩種模式 – 專注模式( focus mode )與發散模式( Diffuse mode ) ,持續的專注對於學習反而不是很好 ( 跟工作一樣 ),大腦放鬆可以讓大腦進入發散模式,可以幫助我們大腦神經元的連結,進而幫助我們發展長期記憶模式,我對這門課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課程中有訪問另一位教授,他提到運動可以幫助大腦進入發散模式,這對於他的日常研究工作起了非常關鍵性的作用。所以當我什麼事情都不想做的時候,就會想到 – 運動
為何有些人可以在專業上有傑出的表現,也擁有其它的才藝,很顯然他們在時間分配上應該也是高手,該休息的時候就休息,持續的專注在工作或是學習反而對工作與學習起到相反的效果
最後一點就是人生的目標 – 這是一個多元的社會,每個人擁有不同的目標與喜好,投入的時間在哪裡,那就是一個人成就的地方,我們不應該用工業世代的齊頭式教育標準去評斷一個人的人生目標。
結語
最近剛看完了極簡閱讀這本書,裡面有提到兩個練習
1. 分析資訊的關鍵是追問前因後果
前(前車可鑑):為什麼這件事對我重要?作者是怎麼引出這個資訊的? 因(相因相生):作者提出了哪些關於原因的假設?是怎麼驗證或排除這些假設的?還有其他可能性嗎? 後(以觀後效):若依從資訊去做之後會怎樣?對我的好處(效用)是什麼? 果(自食其果):不這麼做的後果是什麼?不改變的問題有多嚴重?
2. 整理資訊的關鍵是明確適用邊界
適(適得其反):有沒有相反的觀點?有沒有不支援這個觀點的例項? 用(使用條件):要這樣做得具備哪些條件(考慮成本收益,考慮態度能力……)?什麼情況下是不管用的? 邊(旁敲邊鼓):從前有沒有類似的(或看起來差不多的)資訊?其他領域/行業/作者如何看待類似的問題? 界(楚河漢界):無論是相反的還是類似的資訊,和這個資訊的真正區別是什麼?交界在哪裡?
看到這樣的練習其實內心的震撼還蠻大的,因為之前在閱讀時並沒有這樣深入去探究,所以很容易讓自己陷入錯誤的思維模式 ( 例如我 20 幾年前看北京法源寺 ) 和前一陣子聽萬維綱的專欄中關於書法的評論
這兩個練習也是本文的主題的藥方 – 如何同時保有兩種截然相反的觀念還能正常行事?需要擁有這樣的一流智慧標誌,沒有速成的方法,只能透過不斷地閱讀與做這兩個練習
《論語‧為政》: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為何我們閱讀後還是無法改變自己的命運?我想原因就是出在我們的思考工具出了一些問題,遇到矛盾之處也無法化解進而產生對應的行動。
練習
在就業的終結中提到不要當萬聖節的火雞 ( 意指當上班族會被裁員的風險 ),可是看了快思慢想這本書也提到了創業的成功機率很低,面對這兩種不同的說法,是不是會讓你進入進退維谷的狀態?可以用上面兩種方法練習一下你要如何在這兩種說法中取得平衡?
討論區
這篇文章算是我閱讀極簡閱讀這本書後的第一個練習,希望對大家有幫助,如果你對我的論述想要補充或是持相反的看法,也歡迎給我回饋與指教
關於這篇文章作者 – MaoYang
目前擔任 Soft & Share 網站站長,喜歡爬山,閱讀,書法與思考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