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Soft & Share 週報-10

Contents

這是成立Soft & Share 網路讀書會的第二週, 這週陸陸續續有4個網路讀書會啟動了, 這週也是我最緊張的一週,  我最擔心的網路語音/視訊部分會是這個讀書會是否可以開的下去的第一個關鍵, 因為我過去對於網路語音多方通話的體驗是很差的(使用Skype), 當時跟另一位朋友使用Skype邀請來賓錄製Podcast, 錄到一半斷線, 雜音的機率蠻高的, 但是當時真正去暸解一下原因不外乎其中有一個人在外面用Skype手機版, 或是Wifi訊號很差. 如果第一次的網路讀書會體驗很差, 開到一半斷線, 後面就完蛋了, 況且我這次是挑戰最多10個人來參加網路讀書會. Skype官方說法是最多25人, 但是我其實還不是很放心, 於是這段期間,  我也測試了Google HangOut , Zoom, 當作是備案, 如果Skype不行, 至少還有其他選擇.

開網路讀書會的一些心得

剛開始我是使用Hangout , 我自己是已經跟另一位讀書會班長演練過一次, 所以當時覺得應該就是用Hangout, 但是在讀書會一開始時就出了一些狀況, 我分享出去的Join meeting URL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加入, 即使參加讀書會的成員都是使用gmail, 還好有Slack, 我馬上請他們將e-mail上到slack , 然後再一個個邀請, 最後總算所有人都可以加入, 這段體驗其實耗掉不少時間, 有些人已經Join就在旁邊等, 有一位同學也Join了, 可是他人在外面用手機上網, 結果產生很大的回音, 一直到他到一個網路比較穩的地方, 回音才消失. 我們這次總共有7個人一起使用Hangout , 其中有一位同學還是香港人, 這就是網路讀書會有趣的地方, 你不會受地域的限制.

Zoom

測試Hangout時, 其實我有點緊張, 而且有點六神無主, 因為我已經很久沒有跟一群人說話, 也很久沒有跟一群人開會, 那種感覺很像我在前一家公司上班時第一天當經理的囧樣, 還有我對Hangout其實不算熟悉, 根本無法掌握誰是否還在線上, 有人說一句話也不知道那是誰, 心裡開始緊張了, 這樣讀書會怎麼開的下去, Anyway就是一團亂. 於是我靈機一動, 問大家是否願意開視訊, 大部分的人都同意了, 只有一位同學說他穿睡衣不方便 XD , 果然大家把視訊打開後, 我的緊張情緒漸漸鬆緩下來了, 我說話的時候可以看到大家的臉部表情, 即時他們不吭聲, 我也知道他們還在線上. Hangout測完後,  我緊接的測試Zoom , Zoom剛開始的體驗好很多, 將分享的URL分享到Slack後, 大家都很順利的加入視訊會議, 只有一位同學我忽略了, 原來他剛剛裝Zoom的軟體, 在手機上按了URL不知如何加入, 我測試Zoom完後才發現有位同學怎麼不見了, 趕緊再利用Slack跟他測試了一次, 避免下次狀況連連. 經過我比較Hangout與Zoom後, 我會比較想要用Zoom, 除了第一因素的邀請外, Zoom開視訊會議時每個人的頭像是顯示在視窗的上方, 而且每個人的頭像顯示比較大, 也比較清晰. 缺點只有一個, 免費版只能使用40分鐘, 但是如果大家聊得很開心, 我是想到一個idea, 也許可以先下課5分鐘, 讓另外的同學再開一個新的會議, 其他人再Join就好了, 也許下次可以試看看.

也許不用開視訊.

其實我自己也不是很喜歡在網路上露臉, 我發現Zoom下方有一個按鈕, 按下去後即使不開視訊, 可以看到每個人說話的訊號, 還有Zoom有舉手打訊號的功能, 如果不喜歡露臉的網友可以不用開視訊, 如果要加入討論, 可以先舉手. 這樣讀書會班長就可以在讀書會進行中做一個很好的協調.

在這個讀書會的會前會, 我主要的目的只有兩個, 讓大家熟悉網路視訊, 還有為了確保大家都知道工具如何使用, 我跟大家解釋一次Trello board要如何跟讀書會整合, 我讓他們進去Trello board每個人寫個簡單的筆記, 設定member為自己, 寫個comment, 這樣我確認他們都會操作Trello board後就不用再一個個叮嚀了.

回饋與反應

這次我帶的讀書會只是先暖身, 我們下週才會開始正式討論, 我開完後蠻高興的, 因為我可以感覺到大家的回饋都不錯, 也都很期待下一次的網路聚會. 而且透過Trello board的輔助, 讓大家知道大家有共同的目標, 這樣的網路讀書會要開成, 除了平台, 工具準備, 還需要一個人從中調度聯絡, 要在網路隨機找到不同公司, 甚至產業, 地域的人湊在一起真的很難得, 我希望未來的8週可以很順利的讀完一本書, 與同學一起激盪出一些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

肯定

HPX_讀書會

感謝Jeff Wu對Soft & Share網路讀書會的肯定,  我必須要將這些讚美也分享給我的班長團隊, 沒有班長很努力的在從中協調, 光靠我一個人根本做不起來, 在這邊跟我的班長合作夥伴說一聲-感謝你們無償的付出, 這幾週讓我最感動的一件事就是我不認識你們, 我們都是在網路上隨機相遇, 但是你們願意幫我來組織讀書會, 我真的很感動(淚…) .

Jeff Wu的這篇po文, 也讓我認識了Jin Yao Kang也在做類似的事, 他寫了一篇文章-如何改善讀書會討論品質, 有些理念跟我的讀書會有點類似, Soft & Share網路讀書會算是剛開始, 這篇文章剛好是我可以拿來檢視Soft & Share的讀書會品質. 有件事要交代一下就是這週我們沒有很積極地去找班長, 因為我們要控制一下讀書會的品質, Soft & Share的平台, 工具, 流程都整理得差不多了, 但是我自己腦海有一些聲音告訴我, 先慢一點, 等目前的讀書會很穩定的運作後,  做一些改善, 再來啟動新的讀書會.

台北有很多不錯的小型聚會, 開發者, 讀書會都有, 我自己有一陣子也都會專程到台北去參加一些開發者聚會, 寫到這裡發現好像自己有好一陣子沒去參加cocoaheads的聚會. 我住在竹北, 其實到台北不算遠, 但是加上搭捷運, 等車時間也會耗上不少時間, 所以就這樣我離開開發者聚會有好長的時間了, 更不用說實體的讀書會, 之前參加的讀書會也都是在新竹居多, 但是那個比較像是讀書後心得分享會, 跟我想像的讀書會不太一樣. Soft & Share這次辦網路讀書會似乎有解決到某些人的需求, 尤其是中南部的網友, 有幾位網友跟我說, 他們期待這個網路讀書會可以辦的起來, 這樣就不用專門跑那麼遠的地方去參加聚會. 我自己也很期待, 如果可以在家開遠距讀書會, 真的很方便. 今天還有一件事讓我也很開心, 有一位網友在FB跟我問候了一下, 他告訴我 Soft & Share 的 Slack 是一個很酷的idea

其實講到Soft & Share是一個很酷的idea, 我有點不好意思, 怎麼說? 其實這件事我8年前做過, 細節我就不多說了, 當時那家公司的大概有200多人, 我在他們的協同平台擔任類似我目前在Slack做的工作, 就是幫他們推導工具, 線上回答問題, 並在他們的平台寫一些教育訓練文件, 那是一次蠻成功的經驗, 因為改變了一個團隊的工作習慣, 最後他們因為資訊安全理由將我的帳號停權. 一直到多年後, 我才發現我是在擔任佈道師的工作, 我第一次聽到佈道師這個名詞是有一次到大陸出差, 去參加當地的開發者聚會, 在會場上看到蔡學鏞的演講, 當時他在大會的講師介紹說他是創新工場的佈道師(要是我沒記錯的話), 我當時對佈道師這個名詞感覺比較像是Technical Sales, 就是在跟你推銷一些新技術產品, 最近在看一本書 Driving Technical Change , 才發現, 原來我自己也在做佈道師的工作. 一個系統除了要有系統管理者, 最好還要搭配一個佈道師, 這個系統才有機會run起來甚至run的更好, 這是我到目前為止一個初步的感想, 如果不對, 你可以到底下留言來糾正我. 因為我幫不少公司推過系統, 有些公司運作得很好, 有些公司就是run不起來. 我最近又開始利用Slack建置一個社群, 似乎找到了一些答案.

下週除了這週的4個讀書會, 下週又有一個新的讀書會要啟動了, 再跟班長說一聲感謝, 還有參加讀書會的網友, 班長在slack上跟大家喊話時,  要記得回一下收到 :-), 這樣班長的工作才會輕鬆.

想要加入Soft & Share的Slack社群? 加入Soft & Share Slack 

喜歡我們的分享嗎? 記得使用以下社群分享按鈕分享給您的社群朋友吧!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Powered by WordPress.com.

Up ↑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