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我們要管理的不是時間, 而是自己

Contents

最近看到 FB 的塗鴉牆出現了蠻多跟時間管理的文章,覺得很有趣,整理一下,再分享一下個人的一些看法

  1. 我要告別臉書了
  2. 別被「急迫但不重要」的瑣事騙走時間!4 象限釐清工作優先順序,為值得的事付出全力
  3. How to Stop Procrastinating 如何克服拖延症,這個方法看完後接下來要記得看 亞當.格蘭特: 原創者異乎尋常的習慣

我看了這些文章後, 有很多矛盾,先從我要告別臉書了這篇文章開始了吧! 其實我認為他講的句句屬實完全沒有錯, FB我也曾經想告別, 但是失敗! ,除了失敗,還產生一個矛盾

矛盾一 是如果我在寫一篇文章勸你要如何不要浪費生命, 不要再花時間在Facebook上了,那我還用Facebook的管道發表這篇文章這不是很奇怪嗎 ?

看完矛盾一再來看第二篇文章這真的是好文章, 真的要花時間看.

矛盾二 好文章要花時間看, 但是你真的看了嗎 ?

我很誠實, 第二篇文章我看到後

  1. 先按了讚
  2. 然後接下來分享給昨天一班讀書會的成員,因為他們剛好在討論這個主題.

你問一下你自己,你看到好文章是不是也是這樣,沒看完先按讚,不然就是先分享?

再來看第三篇文章講拖延症,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拖延症,看嚴重程度,後面加了一個連結- 亞當.格蘭特: 原創者異乎尋常的習慣 ,鼓勵你花時間將這個視訊看完, 看了之後你應該會比較釋懷,心情會好一點,而且搞不好你開始回想原來自己的大腦這麼有創造力 “拖延症” 幫了一些忙, 但是一定要看完, 不然你無法了解為何會這樣? 如果你無法了解裡面的原理, 工作沒做完, 被老闆罵, 不要跑來罵我 XD , 我看完後其實覺得還是不放心, 於是又去看了 Learning How to Learn的線上課程,將這兩個影片交叉比對後,發現原來這中間一點都不矛盾 🙂

矛盾三 我們往往想去做好一件事,可是卻是做不好,運動很好,但是無法持續,參加讀書會很棒,但是沒有時間

所以我腦海裡面浮出了這篇文章的主題

我們要管理的不是時間,而是自己

這句話其實是是在星期天早上無意識地滑Facebook的塗鴉牆, 然後看了幾篇都在奉勸不要浪費時間的文章產生的,我努力回想了一下,覺得似曾相識, 原來這句話出自李笑來的一本書把時間當作朋友 ( 產生連結要把握機會 ) 他是這麼說的 – 我們無法管理時間, 我們真正能夠管理的,是我們自己, 李笑來這本書還講了一句很有意思。

他們既勤奮又懶惰,既聰明又愚蠢, 既勇敢又懦弱,既滿懷希望又分分秒秒面臨絕望,既充滿自信又隨時隨地體會自卑..

想一下自己是不是也這樣? 先說明這本書看似有點說教,但是他點出的問題, 卻會讓你在大腦中不斷的迴響,就像我在看FB也會想到他講的話一樣。

所以我們看了這麼多的時間管理的文章,這麼多時間管理的書使用代辦事項工具, 甚至也上了Learning how to learn線上課程了,也學會蕃茄工作法了, 但是如果最後還是 – 失敗 ( 必須加一個 “如果” ,因為我知道很多人用這些方法,最後有成功) 。

問題不是出在這些方法學,這些工具,而是出在-自己

Facebook 沒有錯, 除非拔掉網路, 不然無法根除 , 除了FB, 上網, 收e-mail ?? 這應該統一叫上網成癮症 , 玩 Game沒有錯!錯在你不知道要如何去槓桿這些你看似浪費時間的玩意去幫助你的大腦取得生產力。

以上的概念讓我想起了一句話,這句話我想了很久前一陣子才想明白了!

同時保有兩種截然相反的觀念還能正常行事,這是第一流智慧的標誌

–菲茨傑拉德 《了不起的蓋茨比》

為何會有這篇文章?

星期天早上竟然在Facebook上花了一個半小時 :(, 這一個半小時對我而言就把它當做算是大腦的擴散狀態(Diffuse mode)吧! 自己的大腦就是很懶不想做事情, 但是大腦進入擴散狀態接下來呢? 休息夠了? 該有產出了吧! — 擴散狀態不能當藉口, 雖然擴散狀態可以幫你的大腦做一些連結, 但是當連結產生的時候, 就是你要抓住機會的時候, 你學了N 種方法就是這時候, 沒有把握住, 那麼這個連結就白白浪費掉了。

OK 已經教你心法了, 如果你無法掌握, 那只能建議你要多讀點書, 讓自己的大腦有機會多產生這些連結的機會,產出不一定是寫文章,想到 Good idea, 寫code, 解 bug 都有可能發生。

專注狀態: 我採用蕃茄鐘

於是我打開我的蕃茄鐘軟體, 新增了一個工作, 給自己下一個指令, 將剛剛花的那 1.5 個小時變成一篇文章, 順便做個行銷 🙂 , 蕃茄鐘讓自己進入專注狀態(Focus mode) 開始寫這篇文章, 我總共花了兩顆番茄(各25分鐘)的時間, 中間5分鐘是休息時間。

專注狀態,擴散狀態這些術語, 就請你耐心上完Learning how to learn這堂課就會更加深刻了解要如何去運用你的大腦。

採用策略

  1. 先漸進式的去槓桿, 讓自己的大腦開始感受到成就感, 多做幾次, 讓自己進入好的訊息迴圈, 養成好的習慣, 這是讀 Designing for behavior change (中文書名:行為改變科學的實務設計 ) 學到的一件事。
  2. 記錄 – 所以每當大腦有好的連結產生,第一件事先記錄, 再行動。 讓自己可以不斷的產出。 Learning how to learn 的課程有一段計算神經科學家 Terrence Sejnowski 訪談, 裡面 Terrence Sejnowski 分享了他隨時會準備筆記去記錄這些連結。

相關線上課程

相關工具

 歡迎使用 e-mail 訂閱 Soft & Share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Powered by WordPress.com.

Up ↑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