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閱讀筆記 – 4 個新創科技公司的殺手

Contents

文章網址

Four Startup Engineering Killers

筆記摘要

作者在 2016 年對獲得種子創投的一家食品外送平台做顧問服務期間,歸納了 4 個許多新創科技公司常掉入的陷阱。

這家公司的 CEO 相信要授權工程師,所以他讓首任工程師決定要用哪個框架,那位工程師選擇了他想用的,不是因為這對公司較好,有好的使用案例,或好徵才。且大多數的技術工作都採用外包。產品路線圖預想地非常地樂觀,就算當時所有商業模式都未經過驗證的情況下,已同時進行 web 與 mobile 開發。 作者說這些都是新創公司災難的要素集合。

新創科技公司需要的新創工程( startup engineering )與任何其他類型的軟體工程( software engineering )不一樣。相對於建構系統用“正確的方式”,新創工程需要短期和中期生產力,能夠快速迭代並熟悉寫出 hacky (方法不是很漂亮、也不是很完整,但卻能有用解決問題達到目的) 程式碼的人。在技術選擇上採用實用主義,比採用最尖端、暢銷或最穩定的技術,會讓新創公司獲得較高的成功率。

以下是作者建議所有還在探索市場的新創公司要小心避免掉入的陷阱 :

I 太早擴張

在新創早期,時機未成熟前就開始做系統擴張,將浪費工程資源,對財務和工程人力有限的新創公司充滿負面影響,只增加繁重的需求開發負擔,以及對新創很重要的迭代施行的難度。

既然太早擴張是新創公司初期的第一大陷阱,為何還是很多團隊會犯這個錯誤呢?

  1. 擴張讓工作變得有趣,且容易吸引工程師加入
  2. 建立高效能的系統對工程師很合理,甚至是道德上的義務,尤其對於待過大科技公司的工程師來說。
  3. 工程的路線圖和工具經常建立在對未來高度樂觀的願景上。在市場還沒發展前,通常會高估需要擴張的需求。

II 採用未經驗證的技術

太過仰賴亮眼和尖端的新科技的新創公司經常也因為採用這些新科技而失敗。

過度仰賴新科技可能導致失敗的原因 :

  1. 被了解得太少,如果出問題找不出原因
  2. 新程式語言或框架的程式庫不足,沒有很多工程師貢獻
  3. 缺乏資源也造成徵才會面臨很大的挑戰
  4. 工程師需要學新東西而難以專注於為客戶創造價值

可是許多工程師愛用尖端科技,尤其不是創始人的工程師。因為這樣可讓他們覺得跟上職場趨勢。試想如果前端都要用最新的,那麼程式每 6~12 個月就要翻新。

III 雇用錯誤的工程師

新創公司經常想找”搖滾明星”或”忍者” 近來當台柱。 在矽谷,許多公司用最新和閃亮的技術來招攬工程師,反而忘了應找務實的工程師,能夠學習創業所需工具的那些人。

新創工程很少被人知。大多數的軟體工程師沒有走過新創路線。 所以大部分工程師來到新創公司也不是以新創工程的思維,所以也沒有在新創環境成功的技巧與態度。因此,新創公司也只能找到不完美適合的人。

以下幾種工程師都對新創有一些風險 :大公司來的工程師,菁英的電腦科學家,初級工程師,專注接案趕快完工的外包。

理想的新創公司工程師應該對於公司的使命很有熱情,有 MVP 的概念,且對於經常性地迭代很適應。 最好的新創公司通常有幾年開發經驗,或參與開源專案的經驗,不只能創造,也能維護系統。相較於尋找銀色子彈的特殊技術, 他們比較喜歡找尋如何符合組織需求的生產力工具。好的新創工程師對於技術的態度是把它們視為解決問題方法, 從使用者需求/問題方面以及軟體能如何解決問題來思考,而不是從新技術能解決什麼問題的觀點出發。

另一值得注意的是在5人新創團隊做得很好的新創工程師,不一定在 25 人新創團隊也能表現良好。 所以你在找新創團隊工程師,要跳脫其個人品牌和考慮他是否符合你徵募他進來參與專案的條件。

IV 產品與管理上的問題

許多新創公司的錯誤來自產品與管理上的問題,不是工程的問題。

新創公司的創辦人大多很樂觀,產品路線圖總是超出小團隊產能可達成的目標。這種樂觀導致雇用過多的人,募集太多資金,最後,整個燒掉。在管理上,這樣的循環被解釋為” 工程師績效太差 “,但事實是管理層沒有設定清楚與界定好的願景。

公司創辦人經常過份樂觀以為知道工程團隊就是要建立出什麼樣的系統,而事實上商業模式還有許多不確定。比較好的思維方式是對工程發展採取樂觀態度,在商業模式採取保守的態度,共同合作找出最佳的產品市場相配的解決方案。

另一管理問題是新創公司通常會去找外部”成功新創經驗專家”的輔導,將外部經驗導入。 如果專家來自無關的領域和新創公司環境差距甚遠,這樣的直接移植也可能造成問題。

最後,管理層需要認知工程人員是產品決策中很重要的參與者。經常公司把工程人員當成服務組織,只是執行制定好的決策。 不過如前所述,你要找到適合的工程師才能幫助團隊做好對的決策。

以上這 4 個陷阱避免的話,雖然新創的路上還是會遇到許許多多的挑戰,但至少可以幫助新創公司避免自己製造自己的傷口。


討論專區

相關線上課程

 歡迎使用 e-mail 訂閱 Soft & Share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Powered by WordPress.com.

Up ↑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