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今天在 FB 看到 Alex Yin 顧問的一段感言
Cloud Computing,中文為雲端,給台灣人帶來無窮的美麗幻想,但美麗的另一端卻是哀愁。
數年前,雲端正熱時,有人來電希望我去工研院提供一些系統工程的資訊,那個中心正在推動雲端系統,當然聊到軟體工程、生命週期、系統工程、風險管理、…,對方是來了4位PHD,但都無大型系統工程實務經驗。
從我有過的工程經驗,談到一半就大概知道不適合有後續的互動,其實這也是Prognostic的領域:從Profile可判斷未來的風險,不需要等到未來掀牌才知道。
該中心所大力推動的是很多人聽過的:雲端血壓計。
我當場由user point反問這幾位博士:你認為一位7x-8x歲的老人,有本事將你們開發的雲端血壓計,先透過wifi傳到電腦,再由電腦透過網路傳到醫院?還是老人會用一張紙記錄下來帶到醫院?
隔年,在南港雲端展示會看到大約有2x家公司開發出類似雲端血壓計,也都誇稱可大幅提升居家照護。
那個會議大概是4年前的事兒,昨天到醫院看診,醫院也是採用最實際的科技:由免費的志工幫你量完,寫在紙上,交給護士,醫師再輸入電腦。
系統工程在discipline方面現在已有相當程度的變化了,因為要先考慮Operation Viewpoint,再來考慮System Viewpoint及Technology Viewpoint。
不要倒過來。
這段話讓我想到去年讀一本書叫做 設計思考改造世界 , 裡面有一句話很有意思( 在 p 51 )
少了限制,就不可能有設計,而最好的設計,往往就是來自於最嚴苛的限制,例如精密的醫療儀器或災民緊急收容所
從這句話來再來反思雲端血壓計這個案例,這個案子如果不是由像工研院,資策會這種財團法人來做反而會比較好,因為他們完全不了解「限制」是什麼? 這個「限制」可以有很多面向,資金面,實務面… 他們先了解「痛點」是什麼再來反思,也許成功機會會比較大一些,所以我們不禁要思考,動用國家的資金去補助做創新的研發這條路是對的嗎?這些財團法人在沒有資金的限制下有辦法做出好的設計嗎?
同樣這句話也讓我想到,最近大家很熱烈討論對岸邏輯思維跨年晚會的現象,為何台灣沒有這麼好的知識型跨年晚會?邏輯思維是我很喜歡的知識型節目,在我觀察,這種節目在大陸做得起來也是在「限制」中誕生的,為什麼? 因為對岸是不能在節目中批評時政的,這種限制反而讓他們找到另一個出口,那麼來談歷史吧!來談創業吧!來談非政治的內容吧!反觀台灣有一陣子 8 點檔最熱門的就是政論節目,然後我們在羨慕對岸為何有這麼好的內容產業的時候,我們就會安慰自己,台灣是民主國家,我們可以公然批評時政…. 這幾年這樣內耗下來,反而開始去羨慕對岸的一些產業,這背後代表的是什麼? 一定有些邏輯或是方法不對不是嗎?
By the way
有一段很長的時間,因為都在銷售企業軟體,所以認識了不少軟體開發顧問,在我的 FB 塗鴉牆大概有以下不同路的人馬
- 系統工程 – 關注國防工業,交通建設,大型專案
- 敏捷開發 – 關注敏捷開發流程在軟體專案的應用
- Opensource – 關注 opensource 的發展
這三路人馬,到目前為止,我還沒有看到有任何交集,不知道國外的軟體業是不是也有同樣狀況,理論上這三種類型的人應該會有交集才對,所以在我的 FB 塗鴉牆也產生另一種趣味,同樣都是在講軟體開發,但是看到的世界是三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