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閱讀筆記-如何閱讀一本書 第一章 閱讀的活力與藝術

Contents

詳細書籍介紹:如何閱讀一本書

MY 重點:

這本書是為那些想把讀書的主要目的當作是增進理解能力的人而寫。

這些新時代的傳播媒體是否真的能增進我們對自己世界的了解?
太多的資訊就如同太少的資訊一樣,都是一種對理解力的阻礙。

MY 感想:

這本書第一版是1940年出版的,面對現在社群媒體的資訊洪流,這兩句話真是歷久彌新。


MY重點:

主動的閱讀

閱讀有主動、被動之對比,那麼我們的目標就是:

第一提醒讀者,閱讀可以是一件多少主動的事。
第二要指出的是,閱讀越主動效果越好。

聽眾或讀者的「接收」,應該像是棒球賽中的捕手。

寫作與閱讀的東西就像那只球一樣,是被主動、有活力的雙方所共有的,是由一方開始,另一方終結的。

作者不會故意投對方接不到的球,儘管有時候看起來如此。在任何案例中,成功的溝通都發生於作者想要表達給讀者的訊息,剛好被讀者掌握住了。

作者就很像是一位投手。有些作者完全知道如何「控球」:他們完全知道自己要傳達的是什麼,也精準正確地傳達出去了。

讀者想「接住」多少意念完全看他在閱讀時多麼主動,以及他投入不同心思來閱讀的技巧如何。

MY心得:

很喜歡作者用棒球這個運動中的投手跟捕手來類比作者與讀者之間的關係。


MY重點:

拿同樣的書給不同的人閱讀,一個人卻讀得比另一個人好這件事,首先在於這人的閱讀更主動,其次,在於他在閱讀中的每一種活動都參與了更多的技巧。

MY心得:

這個段落描述的主動閱讀,讓我聯想到閱讀後整理心得筆記的重要性,我們不要以閱讀的「速度」跟「量」衡量閱讀這件事的產出,應該是以我們對作者投出的「球」,接住了沒?接了多少?最後理解了作者要表達的意涵後,我們有去落實嗎?來衡量閱讀的品質。


閱讀的目標:為獲得資訊而讀,以及為求得理解而讀

MY重點:

這是書,那是你的頭腦。你在閱讀一頁頁的時候,對作者想要說的話不是很了解,就是不了解。如果很了解,你就獲得了資訊(但你的理解不一定增強)。
第二種情況,你並不完全瞭解這本書。讓我們假設–不幸的是並非經常如此–你對這本書的了解程度,剛好讓你明白其實你並不了解這本書 。你知道這本書要說的東西超過你所了解的,因此認為這本書包含了某些能增進你理解的東西。

那你該怎麼辦?你可以把書拿給某個人,你認為他讀得比你好的人,請他替你解釋看不懂的地方。(「他」可能代表一個人,或是另一本書–導讀的書或教科書。)⋯⋯ 不管是上述哪一種狀況,你都不是本書所說的真正的在閱讀。

只有一種方式是真正的在閱讀。不要有任何外力的幫助,你就是要讀這本書。

憑著你自己的心智活動努力閱讀,從只有粗淺的了解推進到深入的體會,就像是自我的破繭而出。

MY心得:

看到這一段覺得心裏感到一陣寒意,現在資訊太多,我們想要追求速度,節省時間,於是就去追求別人消化過的東西,參加導讀會,希望可以快速去取得書中的知識,但這在作者眼裡並不是閱讀,這讓我聯想到Learning how to learn裡面講到的(見下圖),追求速成最後結果是這些知識在大腦可能是很脆弱的,所以在Soft & Share舉辦的讀書會將「導讀者」這個角色取消了,緣由即在於此,有了「導讀者」,那週不是擔任導讀者的人就會變得比較鬆懈,反而收穫最多的是擔任導讀的人,如果是10個人的讀書會,一本書每個人輪流擔任導讀一個章節,那麼感到收穫與印象深刻的就是自己擔任導讀者的那個章節,其他章節印象反而沒那麼深刻,以學習的角度,那麼不是太可惜了?

如果真的要參加有導讀者的讀書會聚會,為了避免這種現象,我會建議先將書看完後再去參加,將你的心態調整跟導讀者的角色一樣,你去參與反而可以跟導讀者做更密切的交流,提出你不一樣的觀點或是問題,這也是目前我在Soft & Share讀書會一直在推動的核心精神,每位參與者都要按照進度來閱讀

LearningHowToLearn-2

 

 


MY重點:

我們只能從比我們「更高桿」的人身上學習。我們一定要知道他們是誰如何跟他們學習。有這種想法的人,就是能認知閱讀藝術的人。

這本書是關於閱讀的藝術,是為了增強理解力而寫的。

MY心得:

在讀這個段落的時候,感受比較強烈的是 –讀一本書要如何意識到自己只是增加資訊?還是增加理解力 ?目前想到的方法應該就是比爾蓋茲閱讀的方法,他會在書中將自己跟作者不一樣的觀點記錄下來,這種做法才有辦法回頭去檢視自己是不是進步了。我想大部分的人都會認為有辦法出書的作者比我們「高桿」,才有辦法出一本書,但是還是要勤加思考,作者可不一定完全是對的!將不認同作者的部分記錄下來,然後去驗證,累積下來才有辦法去度量進步與否。

愛因斯坦也說:「任何人閱讀太多,但是實際應用太少,就會淪落為懶惰思考。


MY重點:

閱讀就是學習:指導型的學習,以及自我發現型的學習之間的差異

想要被啟發,就是要去理解,搞清楚這到底是怎麼回事:為什麼會發生,與其他的事實有什麼關連,有什麼類似的情況,同類的差異在那裡等等。

不管你學到的是有關這本書的知識或有關世界的知識,如果你運用的只是你的記憶力,其實你除了那些訊息之外一無所獲。你並沒有被啟發。要能被啟發,除了知道作者所說的話之外,還要明白他的意思,懂得他為什麼會這麼說。

無論如何,重點在不要止於吸收資訊而已。

MY心得:

怎麼知道自己了解作者的意思?多發掘問題吧!自問自答也好,這讓我回憶起一件在學校發生的事,當時在上電子學,我在課堂上問了老師一個問題,因為就是聽不懂針對自己的疑問去發問,下課後一位同學跑來問我:「你怎麼那麼厲害可以問那個問題?」當時覺得有點覺得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就回他說:「就是因為有疑問才發問,不是這樣嗎?」我那時才開始理解到原來很多人上課聽不懂,不好意思發問,還有一種狀況是–因為不懂,所以也不知道要問什麼問題?我們在課堂上看到那些跟老師一來一回的人,我們會覺得他們很厲害,我自己也曾經這麼認為,一直到那位同學問了我這個問題,我才意識到,原來會問問題的人比不會問問題多瞭解了一些所以才會問問題。所以反而不會問問題,問題比較大一些,閱讀的時候試著去發掘問題,那也是一個衡量自己到底有沒有接到作者發出來的「球」的方法。


MY重點:

蒙田說:「初學者的無知在於未學,而未學者的無知在於學後。」

第一種的無知是連字母都沒學過,當然無法閱讀。第二種的無知卻是讀錯了許多書。

希臘人給這種集閱讀與愚蠢於一身的人一種特別稱呼,這也可運用在任何一種年紀,好讀書卻讀不懂的人身上。他們就叫「半瓶醋」(Sophomores)。

MY心得:

這邊的讀錯許多書,換成「錯」讀許多書會不會比較好?前者是選擇的問題,後者比較像是用錯方法的問題,方法用錯了自然書讀不通,書讀不通,自然變成了名符其實的「書呆子」。

MY重點:

要避免這樣的錯誤–以為讀得多就是讀得好的錯誤–我們必需要區分出各種不同的閱讀型態。

老師可能用盡了方法來教學生,學生卻必須要自己能學習才行。當他學習到了,知識就會在他腦中生根發芽。

指導型的學習與自我發現型的學習之間的差異–或是我們寧可說是在輔助型,及非輔助型的自我發現學習之間的差異–一個最基本的不同點就在學習者所使用的教材上。當他被指導時–在老師的幫助下自我發現時–學習者的行動立足於傳達給他的訊息。⋯⋯他學習的方式就是閱讀與傾聽。

當學習者在沒有任何老師指導幫助下開始學習時,學習者則是立足於自然或世界,而不是教導來行動。這種學習的規範就構成了非輔助型的自我發現的學習。

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比起輔助型學習,思考與非輔助型(或研究型)的自我發現學習更有關連,是因為他們假定閱讀與傾聽是絲毫不需要花力氣的事。比起一個正在做研究發明的人,一個人在閱讀資訊或消遣時,確實可能思考得較少一些。

但對比較主動的閱讀–努力追求理解力的閱讀–來說,這個說法就不太正確了。

 

MY心得:

在學校往往重視的是用考試來測試學生是否學到了知識,但是現實上往往是要學會如何運用知識、思考如何解決問題,才有辦法在社會上求生存,這點用考試來判斷學生是否會運用知識、如何思考解決問題,似乎是辦不到,會運用知識才會有自學的能力。要如何讓學生有自學能力呢? 我在為什麼這樣工作會快、準、好這本書的第八章-吸收資訊 p 254頁看到了一個很棒的美國中學版改革計畫,教學目標為「提供跨領域的教育,鼓勵學生運用日常生活中的科技,解決現實世界的問題」,這個教學目標就真的可以讓學生擁有自學能力與思考的能力,這部分我會在另一篇閱讀筆記記錄,這本書我推薦有空要去買來閱讀。

MY重點:

思考只是主動閱讀的一部份。一個人還必須運用他的感覺與想像力。一個人必須要觀察,記憶,在看不到的地方運用想像力。我們要再提一次,這就是在非輔助型的學習中經常想要強調的任務,而在被教導型的閱讀,或傾聽學習中被遺忘或忽略的過程。

閱讀的藝術包括了所有非輔助型自我發現學習的技巧:敏銳的觀察、靈敏可靠的記憶、想像的空間,再來當然就是訓練有素的分析、省思能力。

MY心得:

在閱讀這段落時,讓我感到很親切,因為作者強調要用感覺與想像力–這部份剛好也是我在每次的Soft & Share 讀書會會前會教大家練習的ORID,R-Reflective 就是你的情緒反應、感受、與聯想。I-Intepretive – 會是詮釋尋找意義的部份,這部分會是作者提到的省思能力。

為什麼這樣工作會快、準、好關於創意那個章節也提到了–我們的個人經驗是寶庫,留意什麼事讓自己有什麼感受,將可醞釀出心得。

陸續聽到參加Soft & Share讀書會成員在閱讀做筆記與讀書會中的分享、討論運用ORID的方法而感受到了好處,我也感到很有成就感。


MY重點:

老師的出席與缺席

傾聽是從一位出席在你眼前的老師學習–一位活生生的老師–而閱讀卻是跟一位缺席的老師學習。

如果你問一位活生生的老師一個問題,他可能會回答你。

如果你問一本書一個問題,你就必須要自己回答這個問題。⋯⋯當你提出問題時,只有等你自己做了思考與分析之後,才會在書本上找到答案。

一位活生生的老師出現在你眼前時,你從了解他所說的話,來提升理解力。而如果一本書就是你的老師的話,你就得一切靠自己了。

如果我們打算繼續學習與發現,我們就要懂得如何讓書本來教導我們。事實上,這就是本書的主要目的。

MY心得:

這邊呼應之前的想法–怎麼知道自己了解作者的意思?多發掘問題吧!自問自答也好。這本書現在讓我最期待的就是–如何有效地讓一本書來教導我們?提升自己的理解力,這個問題會變成我繼續讀這本書的最大動力。

以上是我閱讀這本書第一章所整理的重點與心得筆記。如果你對作者講得如何讓閱讀教導我們提升自己的理解力,這本書值得買來閱讀然後整理出你自己的心得筆記,將這本書好好應用,對對於你未來的閱讀必定有幫助,少走很多冤枉路。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Powered by WordPress.com.

Up ↑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