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我們會期待,當給予某個人比較多的薪資,或更多的獎勵,他的工作績效會比其他人好。 但很快的我們會發現這樣的獎勵變得鈍化,甚至在有些情況下,這麼做一開始就沒奏效。
Continue reading “小心你帶進什麼樣的人到你的團隊”讀書心得筆記-為什麼這樣工作會快、準、好 CH3 專注
前言
辦 Soft & Share 讀書會,我們一直有一個理念-閱讀後,有了心得筆記的產出,這本書才會真正成為自己的一部分,所以凡是參加 Soft & Share 讀書會的網友,我們除了使用 ORID 方式進行讀書會的分享與討論,閱讀心得筆記也可以用 ORID 方式做紀錄,並鼓勵將這些心得筆記發表成 Blog 文章 ( 發表 5 篇以上,我們也會有獎勵 ),這篇 ORID 心得分享是由參加為什麼這樣工作會快、準、好讀書會的鍾毓驥老師所分享。
什麼是 ORID ?
O : 觀察現況,在 Soft & Share 的讀書會,「觀」代表看到作者述說的內容
R : 說出感覺
I : 找出意義
D : 採取行動
O
認知隧道問題 以及 建立心智模型 是我在本章中觀察到的兩個最重要的觀念。認知隧道指的是我們很容易把心智集中在某個特定的「焦點」上,而忽略而其他的要素。這個「焦點」通常是最顯眼,而且最吸引人的事件。例如在寫這篇文章的過程中,我的FB messager 突然叮咚了一聲。這時由於這聲「叮咚」是我工作環境中最顯眼的事件,所以我整個注意力就被它綁架了。在這一瞬間,我切到了FB去看這個訊息, 然後接著就自動化地滑了滑FB…一走神後,大約是半個小時候我才回來寫之後的句子。
認知隧道是引導我們分心的一個重要因素。我們在專注的過程中常常會出現一些干擾,例如電話,line,同事的敲門聲,e-mail的通知…等。這些事件通常很快地把我們拖入認知隧道中,造成我們的分心。
作者提出 建立心智模型 這個解決認知隧道問題的良方。「建立心智模型」主要是預先預測出環境中可能出現的狀況,並且模擬處理的方案。如此一來,可以在易外事件發生時,以模擬的方案來應對,避免落入注意力被綁架的境地。例如我們在專注工作前,可以先跟自己說若「電話來時」、「line 出現時」、「e-mail通知來時」要如何處理,於是在事到臨頭時,就可以避免注意力被這些易外給劫持。
R
這章看完後,對照著作者的附錄,心中是會心一笑。的確我自己常常會因為被網路上的 APP 打擾,而中斷自己的專注。最常見的情況是為了查資料而上Google搜尋。由於搜尋的結果比較晚跑出來,就想著「那趁這個時候看一下FB吧…」接著就萬劫不復了。讀完這章後,瞭解了這背後的心理因素,還有解決的方案。心中踏實了許多。
I
對我而言,這章的內容最重要的是「建立心智模型」的想法。事實上,對我而言最重要的一句話,其實出現在本書的附錄 P275 中:「想專心的時候,要想像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半路會殺出那些程咬金?我們要如何避免?事先想好希望事情會有什麼發展,真實生活中冒出分心事件時,就會比較好決定要專心解決哪些事!」
藉由預先規劃「意外事件」的處理方案,讓我在意外事件真正出現時,可以更從容地處理。
D
「建立心知模型」是本書我第一個落實的作法。每天在處理一個任務時,剛開始的儀式就是跟自己對話,描述可能會遇到的意外。例如會有line的通知,會有電話,查 Google 時會忍不住切到 FB 去。然後再描述自己的對應方式,例如關掉line,拔掉電話線,寧可看著空白的下載畫面,也不要切到FB…等。個人覺得獲益良多。
關於讀書心得作者
鍾毓驥,人生唯一可以自豪處就在名字的筆畫,總共57畫。從小到大沒得過第1名,只有在名字的筆畫數領先群倫。目前在長榮大學資工系擔任教書匠的工作。因為生產力不高,所以對於「生產力」的議題十分地著迷。
鍾毓驥老師的 Blog :http://justimchung.blogspot.tw/,歡迎透過 Blog 跟鍾老師交流。
為什麼這樣工作會快、準、好讀書會 只要報名人數達 5 人以上,Soft & Share 就會開始組織新的讀書會,如果對這本書有興趣,而且想要使用 ORID 方式對這本書進行深度的閱讀並且透過參與讀書會討論,歡迎來報名。
喜歡我們的分享嗎?歡迎使用以下社群分享按鈕分享給你的朋友吧!
參加 Soft & Share 讀書會心得 – 找回自己心靈喘息的空間
這篇文章是 Hsuan-Ju 參加了 Soft & Share 舉辦的 10 週 The Effective Engineer 雲端讀書會後所寫下的心得分享,Hsuan-ju 目前還是研究所二年級學生,看了她的心得文,相信她應該遇到一位影響她未來職涯成長的貴人,祝福她未來在職場上會有精彩的表現。
在我們這個年代,學生越來越不讀書了。
但別誤會,我們不是不學習,我們只是很少再用實體書學習了。在這個互聯網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用網路資源學習,有線上影片(coursa、慕課網)、網路專欄、翻轉教室、甚至網路說書人:邏輯思維等…讓我們不用看書也能快速擷取書中的精華。
但有些東西如果太輕易獲得,就失去了重量,會像羽毛那樣稍縱即逝。別人眼中看到的東西,就算他/她鉅細靡遺的告訴我們,那還是他/她的,不會完全變成我們的。當我們看 LINE,看 FB,接收訊息的當下,我們感受到資訊如潮水般灌入頭腦,每篇說的都頭頭是道並感覺受益良多,心裡實在充實,但當潮水退去,靜下心來一想,剛剛看的東西什麼也想不起來,什麼也沒有留下。
我忍不住心裡升起一股如失重般的無助感,這樣的恐慌在我們的朋友群是常被討論的話題。所以越來越多人開始重新拾起書本,希望找回讓自己心靈喘息的空間,也在徬徨的當下,遇見了 Soft & Share 雲端讀書會。
這個雲端讀書會是由名為 Soft & Share 的新創公司所創辦,終旨是“告訴我, 我會忘記; 教導我, 我只是記得; 讓我深入其中,我便學會”,大家可以在雲端平台自由提出想讀的書,並湊齊5人以上後,組成為期10週左右的讀書會。
我目前參加的讀書會,是閱讀一本名叫 “The Effective engineer” 的書,這本書的作者 Edmond 曾經在 Google 工作,也待過不少新創公司,目前在美國矽谷相當有名。
我認為這種透過網路舉辦的雲端讀書會,讓我們得到 3 個比實體讀書會更多的好處:
- 打破地域的限制
- 人脈來源更廣
- 時間更有彈性。
舉例來說,我們讀書會的成員有旅美 20年經驗的資深軟體工程師,也有在台積電工作的20幾歲新鮮人,也有公司的PM,台灣新創公司的工程師,當然也有像我這樣的學生。有不同年齡層,甚至跨國界的人們互相刺激思考,讓整本書讀起來更深入,更踏實。
舉一個例子,我們寫軟體有分四個階段:提出需求/設計/實作/測試,此書提到,測試的部分,其重要性跟實作一樣重要,但台灣很多公司因為專案時程給的短,導致往往沒有很重視這一塊,連學校在做專案時,也不特別要求要撰寫單元測試,甚至沒有很多專門的測試課程。
在讀書會進行中,有一位台灣新創的共同創辦人就提出這一點,問測試部分在何種特定情況下可以做取捨?那位資深軟體工程師分享了他在美國大型軟體公司與新創軟體公司的經驗,他指出測試在他們那裡是理所當然的觀念,不應該去想甚麼情況能跳過它,而是要去想如何開發更多好用的工具,輔助測試的過程進行得更快速,這才是好的工程師思維,也是較好的mindset。
我們一路下來的討論收穫很多,也讓很多想法在大家的心中萌芽。像是在美國的那位資深軟體工程師提到了:
這次讀書會使他未來想回到台灣,創建另類的軟體翻轉教室,教導一些很基本但卻至關重要的軟體開發觀念,提升台灣軟體業的品質。
我們也都很開心的說要助一臂之力。
每週一次的讀書會討論已經成了我心靈的綠洲,讓我漂浮不定的心靈羽毛有了重量,在失重的現代社會保有方向感。尼采(德國作家/哲學家)曾經說過:「我們每個人都出生在監獄裡,這個監獄的圍牆就是我們目光的盡頭,我們能看多遠,監獄的盡頭就有多遠」。所以我們要一直提升我們的視野,但我們要記得,我們一直在監獄裡頭。我認為唯有深入咀嚼過的資訊才能沈澱成知識,並擴展我們目光的盡頭,互聯網的方便性可載舟亦能覆舟,我們要讓他協助我們變得更自由,而不是不由自主,隨波逐流。
關於 Hsuan-Ju
剛踏入資訊領域的小菜鳥,正在努力充實自己!目標成為厲害的工程師,讓自己有能力做自己喜歡的事! 歡迎透過我的 Blog 與我交流!
The Effective Engineer 雲端讀書會一直都有開放報名,滿五位以上就會成立讀書會,有興趣歡迎來報名參加!
喜歡我們的分享嗎?使用以下的社群分享按鈕分享給你的朋友吧!
讀書心得筆記-為什麼這樣工作會快、準、好 CH2 團隊
亞里斯多得專案的研究員得出結論,想要改善 Google 團隊的話,就要從團體規範下手。
研究主持人杜貝表示:「數據終究開始有意義,我們管理的對象應該是團隊的『 HOW 』,而不是團隊的『 WHO 』.」。
朱利亞和 Google 同事回顧與團隊規範有關的研究文獻時,讀到艾蒙森的論文,認為心理安全感的概念符合 Google 團隊的調查數據。Google發現最有效的規範都是與工作時有感到安心感相關,例如「做錯不會被懲罰,有犯錯的空間」;「尊重不同意見」;「可以自由質疑他人的選擇,但被質疑的人知道,對方的目的不是排擠自己」。
出乎意料的是<週六現場>的劇組能夠成功,是因為大家都覺得拋出笑話語點子是很安全的一件事。劇組規範讓每一位編劇和演員覺得,雖然彼此是搶露臉機會的對手,雖然爛點子會遭到無情嘲弄,勇敢拋出自己的創意沒關係,這是一群有什麼講什麼的夥伴。 製作人邁克爾斯告訴我:「你聽過那句話吧,TEAM(團隊)裡沒有『I』(我)這個字母 ,我的目標正好相反,我希望大家都爭著把自己表現出來,我希望每一個人都聽到彼此的點子,不准躲在人群裡.」,「心理安全感」就是這樣營造出來的。
研究人員最後的結論是優秀團隊能夠成功,關鍵不在於團員天生特質,而在於他們對待彼此的方式。換句話說,成績最好的隊伍擁有讓人彼此配合的團隊規範。
雖然小組形形色色,優秀的小組有兩個共通點:
- 第一, 優秀的小組每一位成員發言的時間差不多,研究人員稱之為「平均分佈的輪流對話」(equality in distribution of conversational turn-taking)
- 第二, 優秀的團隊擁有「高平均社交敏感度」(social sensitivity).
一般而言,有沒有安全感,要看團隊的領導袖怎麼做,因此如果我們肩負帶領同事,運動隊伍,教堂聚會,或是讓家人一起坐下來吃飯的任務,我們得好好思考自己傳達出什麼訊息。
身在這個世界就會不斷的從這個團隊到另一個團隊,小到家庭也是一種團隊,大到世界,其實大家都不斷的互相在碰撞著,有種一生的課題,因為你很難離開這個群體社會,不可能與這個世界沒有任何瓜葛,書本裡提到的都是大家明爭暗鬥不斷的表現自己好來凸顯自己,我曾待過一個團隊是大家都不太愛發言,也不敢提出想法,不是被嘲弄或有人顯得特別厲害,是你提出想法後所有的事情都由你做,因為成功與失敗都沒差,沒有一致的目標,最後我選擇離開。結果很挫折,那種成就感及快樂都消失,即使你做了很多但也不及一個團隊出來的效果。
目標,安全感,還有一個可以讓團隊友安全感的領導很重要,讓這個團隊更有效率地運作。一直以來我都是當個隊員,還沒有去領導過大家的經驗,但我覺得想做好一個領導得先做好一個隊員,懂的換位思考,就像本篇提到要讓大家都有發言權及擁有較高的社交敏感度。
讀書心得筆記作者 陳貞蓓
我是個任性的小小攻城獅,涉世未深做人很難,但我活在這世上,就沒打算活著回去。經歷了很多,歷練了不少,但有更多等待我去發現挖掘的事物。
為什麼這樣工作快、準、好 新的讀書會招募中,有興趣歡迎來參加。
喜歡我們的分享嗎?歡迎使用以下的社群分享按鈕分享給你的朋友吧!
讀書心得筆記-為什麼這樣工作會快、準、好 CH2 團隊
O(觀察現況):
團隊的做事方法讓團隊聰明,而不是「人」讓團隊聰明。看完之後滿震驚的,感覺似乎可以廢除現今的人才招募制度了,如果「個人」沒這麼重要,其實企業沒必要花太多心思招募超強人才了。
只要每個人都有機會講到話,團隊就會有好表現,但如果只有一個人或是少數幾個人占去所有發言時間,集體智商就會下降。或許每個人是否發言也同時影響著每個人是否真的用腦子去思考,或者是只是放空的去進行指示。
我們工程師喜歡排除軟體的bug….然後我們很少排除人際關係的bug。對事不對人的話,處理問題上面比較間接,但如果直對人的話,很難保持表面的和平。
雖然短期而言安心感會破壞效率,長期而言卻能增進生產力。有種哲學思考的感覺,最短的捷徑存在於一條看似迂迴的道路之上。
R(說出感覺):
在一般公司的現今部門設計上面,往往需要經過層層的審核,或是很多不同程度的「揣摩上意」。我為人人(應該是強迫式的),但人人卻不一定為我。即便做對了事情,這個功勞很可能被上司或是其他人巧取豪奪,自然很難去形成一個「能夠自由發言」的氛圍,畢竟,官大學問大,說錯話要被罵,提出勞心勞力的建議,很有可能被迫接下這個吃力不討好的差事。簡而言之,多說多錯,少說少錯,不說不錯,完全就是一個負面循環。
或許我們能對於距離身邊遙遠的人較有同理心,譬如說:飢餓的難民、罕見疾病的兒童。但如果距離太近的話,可能很多時候牽扯到利害關係,而沒辦法以一個第三人的角度來看待。這應該也就為何我們為何不能有效排除人際關係的bug。
I(找出意義):
結論上來說,整篇文章還是大致上贊成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畢竟世界上是沒這麼多諸葛亮的,一套方法論,如果只能讓少數人應用,那基本上也沒啥推廣的意義。
讓我想到 Scrum 或是許多的工作方法論,大家所在意的是技術層面,而不是心理層面,所以常導致即便是使用了好的方法,卻不能夠達成預期效果的情形。
我們的組織裡面,是否能夠忍受「 雖然短期而言安心感會破壞效率,長期而言卻能增進生產力。」的事情呢?很多時候,在短期已經夭折了,更不可能等到長期效果醞釀發酵的時刻。
D(採取行動):
如何讓每個人都覺得受到重視,真的是學問,但我想可以從讀書會中來實踐看看。像是書中所提到的,「 小組成員講完話之後, 應該摘要他們所說的大意,讓人們知道自己剛才的話被用心聽進去。」或是「 領袖應該點出團體中的衝突,並透過公開討論解決問題」。而最難的部分,應該是主動挑出衝突,然後讓大家去討論之,感覺很吃力不討好。
關於讀書心得筆記作者 賴育良
為什麼這樣工作快、準、好 精實雲端讀書會 參與成員,本文同步刊載於育良的 blog 。
喜歡我們的分享嗎?歡迎使用以下的社群分享按鈕也分享給你的朋友吧!
讀書心得筆記-為什麼這樣工作會快、準、好 CH2 團隊
O(觀察現況):
團隊這章應該是促使我買這本書的最大原因。因為提到了兩個原則,分別是:
- 每個人都有平均發言的機會
- 聽到每個人在發言的非語言訊息
R(說出感覺):
基於我對過往會議或討論的模式,有時候自己很容易感嘆怎麼發言的都是那幾位,儘管每次都期待結論是由大家的共識而來,而非由幾位敢發言的人來決定。所以看到這麼簡單的原則,也覺得可以試試看。不過並不容易,目前感覺影響會議走向最大的因素,應該是階級,有時候長輩或權威者說了一句話,也許就沒有討論的空間了。再來困難點是覺察別人的非語言訊息不是我們習慣的模式,大家很容易就把注意力放在那個人說的話。我還蠻喜歡之前去上輔導相關課程的時候聽到的一句話,一個人說的話就很像一個大房間裡面的一個小角落,但是我們卻很容易把這個小角落當作是這個大空間。
I(找出意義):
當我是成員的時候,我會期待自己的想法被看見,當我是主席的時候,我會期待自己去看到每個成員的狀態,當每個人的想法都能被看見並接納的時候,這個團隊就有機會更凝聚、更有向心力。我很喜歡【安全空間】這個概念,不過要每個人都願意適時的放下自己的我執我見,儘管說的是團體,但還是回到每個人的狀態上。
D(採取行動):
我會試著每次在會議時,提醒大家這兩個原則,不過我其實也很容易流於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想法上,最近比較進步的是,想要找出自己的想法與別人的想法的交集。也試著使用 ORID 的提問方式,讓大家更聚焦而不長篇大論。通常在回到個人身上的時候,都很容易引發個人的情緒,這時候才是對這個人更了解的開始,不過後續情緒的引導產生正向能量,還不太會…
關於這篇讀書心得筆記作者 梁淑君
人生的曲折很多,職業是工程師,卻迷上了心理學與教育。學習沒有什麼差別,就是熱情吧~
為什麼這樣工作快、準、好 新的讀書會招募中,有興趣歡迎來參加。
喜歡我們的分享嗎?歡迎使用以下的社群分享按鈕也分享給你的朋友吧!
讀書心得筆記-為什麼這樣工作會快、準、好 CH1 動機
本章節主講『動機』,說明動力的來源是可以學習和被激發的,文中說到『最能帶來動力的選擇是做到兩件事的決定:
Continue reading “讀書心得筆記-為什麼這樣工作會快、準、好 CH1 動機”一、讓人相信主導權在自己手上,以及二、賦予我們行動崇高的意義。』
讀書會筆記:為什麼這樣工作會快、準、好 / CH1 動機
日前開始參加了 Soft & Share 精實雲端讀書會,跟以往參加過的讀書會採取完全不一樣的方式來進行,是透過 Zoom 雲端視訊會議,並且使用了 ORID 焦點討論法(其實也是個很適合用來自言自語,定期自我省思的工具)。預計進行十週,每週全部成員先就該週閱讀章節,以離線方式先將自己的ORID張貼至群組Trello佈告欄內,屆時等會議開始時,再依序輪流發言及討論,以下為首周「為什麼這樣工作會快、準、好」「CH1動機」之心得記錄:
O(觀察現況):
前言中有句話特別觸動我,「我們想靠工具提升生產力,弄出一堆電子產品、應用程式、追蹤待辦事項的複雜檔案系統,卻沒學到科技想告訴我們的事。」這讓我直接聯想到荀子說過的一段話:「君子役物,小人役於物」,世間種種功名利祿皆是人所發明出來的,但往往我們最後卻被這些東西給控制住了,而忘了初衷。
而第一章裡,最讓我印象深刻的話「我們人做事的動力,來自有主控權的選擇,選擇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讓自己有操控感」。剛好「電腦玩物」裡面有寫到一段跟CH1裡有關的事情,就是待辦事項就做想做的,不用照順序沒關係,但至少要做,我們至少在這個方面能夠奪回一些主導權,可以說是本書的實踐範例之一。
R(說出感覺):
其實這章放到第一章來討論,我覺得對於華人教育體系來說,是一個很大的諷刺,幾百幾千年來的教育體系,從科舉到聯考到多元入學,曾幾何時真的賦予了莘莘學子們「動機」了?這個社會環境的氛圍裡面,父母、長輩、師長、相關無聊人士、路邊阿貓阿狗…等等,會告訴你要「好好唸書、考試考一百分、進好高中、好大學、好公司、賺穩穩薪水、買房買車、結婚生子」,叫你完成這些事情,然後,然後,然後,然後就沒有了。
這個體制裡,壓根就不希望你「選擇」些什麼,只會告訴你要做些什麼,然後把你量產成規格化的商品,接著上市到人肉市場上去讓人喊價。我們所能做的選擇,很大一部份可能只有些許蒜皮雞毛的小確幸而已。在每個人自我覺察自己想要追求些什麼之前,所謂的「選擇」也只不過是個假議題。如果沒有真的能夠「有意識的去為自己的人生做選擇」,追求自己內心深處真的想要的東西,那就只是人云亦云的盲從,隨波逐流於塵世之中罷了。當我們真的能夠操控自己,才能真正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另外,我從不覺得事業有成的人,或是臺語裡所說的「生意仔」,真的完全天生就是如此。他有可能受到原生家庭、個性、教育、政經因素、文化背景…等等的影響,使之剛好「陷入了一個能夠產生動機並自我激勵的正向循環之中」,所以也就成了該領域的成功人士(當然也有所謂的「天才」這種真的超出規格的討論範圍。是真的天才,而不是臺灣教育裡的「假資優」)。
I(找出意義):
人生有太多想做的事情,而有列不完的待辦清單。但這些事情中,總有些是相對不那麼重要的,「想要」跟「需要」是兩種不同的層次。當我們能夠正確的賦予每件事情該有的優先順序還有動機之後,才能夠真的具有生產力。人生是不公平的,有人一生出來就是處於白人富裕家庭、接受良好教育、生活無虞,而卻也有人是誕生在戰亂不斷、民不聊生、易子而食的國度,但無論是怎樣的人,在時間面前都是公平的,每個人都只有24小時,如何為這24小時發揮最大的效用,端賴我們為之設定的動機為何。
另外,我們做這些事情的原動力,到底是因為「熱情」或是「對不足的恐懼」,如果能有正確的認識,相信也能事半功倍。
D(採取行動):
為每件微小的事情找出動機來,像是柳根瑢的「一讀一行」,或者是「拖延心理學」裡面所提到的一些自我激勵的方式。而除了營造動機之外,在單一事件上面可採用「曼陀羅筆記法+5W2H」,將之快速套入思考模版,進而拆解之,可解決剛開始的啟動障礙。而就「拖延症」的角度來看,其實有個爛開始也沒關係,過程中可以不斷的改善,讓最後的結果會是令人滿意的。通常要去做一件事,最困難的就是剛開始啟動的部分,臺語有句話說:「頭過身就過」,也真的是滿有道理的。
總之 Learning How to Learn,and Just DO it,既然這世上唯一公平的只有時間,我們所能做的就只有將學習效率槓桿至最大值,才能將產值最大化。
關於作者
賴育良,為什麼這樣工作快、準、好 精實雲端讀書會參與成員,本文同步刊載於育良的 blog 。
喜歡我們的分享嗎?歡迎使用以下的社群分享按鈕也分享給你的朋友吧!
讀書會 ORID 心得分享-為什麼這樣工作會快準好 第一章 動機
這篇讀書會的 ORID 心得分享是由參加為什麼這樣工作會快、準、好讀書會的鍾毓驥老師參加第一週的心得分享。
觀–觀察現況 ( 註 : 在 Soft & Share 的讀書會,「觀」代表看到作者述說的內容 )
有兩句話是第一次看時,就印象深刻的
- p26 「我們有一些條件還不錯的新兵,但他們渾渾噩噩,弄不清楚人生要什麼,只知道得過且過。」但接下來的文章中,就描述如海軍陸戰隊如何改造這樣的人,讓他們懂得紀律,而且可以「自我激勵」。
- P13 「動機」,是的,就是標題!幾乎任何自我激勵的書,只要看到這兩個字,我就有衝動要買下來。
會對第一句印象深刻的原因,是我常常需要激勵我的學生。但我一直做不好。在ptt 的 soft_job 版上,常常可以看到有些高手說他大學時也是很爛,被當得一屁股,畢業時連程式都不會寫。但畢業後,不知道怎麼了,引擎就開始點燃,然後就成為一方之霸。
我看到這類文章時,都很想問這些高手,有沒有可能在他們念書時,老師就做了一些什麼特別的事,然後讓他們「引擎點火」的時間,可以提早到大一,或大二?這有可能嗎? 如果有可能的話,那麼「那一些什麼特別的事」是什麼?我有可能找到答案嗎?
我個人認為其中一個原因是「動機」。寫程式這個活動的失敗率比打棒球還要高。職棒打擊者的失敗率大約是7成,但寫程式的失敗率幾乎是100%。對於一個新手而言,語言的問題,邏輯上的問題,學會機器的思考方式,每一關都會讓新手失敗,如果對於程度不好的同學而言,甚至英文也是個失敗點(看不懂 complier吐出來的訊息)。要克服這堆問題,受了挫折之後,還願意持續練習,那真的要有「動機」才可以。那麼,身為老師,要怎麼驅動同學們,讓他們有這個動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第二個,「動機」這個詞,本身就讓人著迷了,我們要如何激勵自己?要如何激勵同仁(如果身為管理職的話,這個能力十分地重要),如何激勵自己的下屬(以我為例,下屬就是班上的同學)?所以我本身,非常有「動機」,要瞭解「動機」是什麼:)
感–說出感覺
興奮還有困惑。興奮是說,發現了一些簡單的方法可以激勵自己。困惑的地方是還是想不出要如何把本章的兩個原則運用在同學身上。
意–找出意義
這章作者題出了兩個引發動機的「機制」
- 自主性:讓我們覺得可以自主地掌控想要完成的事
- 意義:說穿了,就是理解我「為什麼」要做這件事的深層原因。
但可惜的是,作者沒有提出太多具體可以「實現」的作法(附錄的部分對於作法提出的比較多,但是都是針對「激勵」自己的部分,少有激勵他人的方法)。
行–採取行動
個人已經將作者提出的方法落實在日常的一些作業中了。當大學老師有一部分的職責就是要寫論文,但寫論文其實是一件苦差事。過去我每每要寫論文時,就是拖拖拉拉的。現在就將作者的那一套方法用上,覺得還蠻受用的。
對於賦予意義的機制,再多說一點。實務上,可以用「五個為什麼」的方式來詢問自己。除了可以由正面來問(就是問,我為什麼想做這件事),還可以由反面來問自己(我為什麼老是拖著不做這件事?)
關於這篇讀書心得作者
鍾毓驥,人生唯一可以自豪處就在名字的筆畫,總共57畫。從小到大沒得過第1名,只有在名字的筆畫數領先群倫。目前在長榮大學資工系擔任教書匠的工作。因為生產力不高,所以對於「生產力」的議題十分地著迷。
鍾毓驥老師的 Blog :http://justimchung.blogspot.tw/,如果你對鍾老師的文章想法有興趣,歡迎透過 Blog 跟鍾老師交流。
喜歡我們的分享嗎?歡迎使用以下社群分享按鈕分享給你的朋友吧!
閱讀筆記-如何閱讀一本書 第一章 閱讀的活力與藝術
詳細書籍介紹:如何閱讀一本書
MY 重點:
這本書是為那些想把讀書的主要目的當作是增進理解能力的人而寫。
這些新時代的傳播媒體是否真的能增進我們對自己世界的了解?
太多的資訊就如同太少的資訊一樣,都是一種對理解力的阻礙。
MY 感想:
這本書第一版是1940年出版的,面對現在社群媒體的資訊洪流,這兩句話真是歷久彌新。
MY重點:
主動的閱讀
閱讀有主動、被動之對比,那麼我們的目標就是:
第一提醒讀者,閱讀可以是一件多少主動的事。
第二要指出的是,閱讀越主動效果越好。
聽眾或讀者的「接收」,應該像是棒球賽中的捕手。
寫作與閱讀的東西就像那只球一樣,是被主動、有活力的雙方所共有的,是由一方開始,另一方終結的。
作者不會故意投對方接不到的球,儘管有時候看起來如此。在任何案例中,成功的溝通都發生於作者想要表達給讀者的訊息,剛好被讀者掌握住了。
作者就很像是一位投手。有些作者完全知道如何「控球」:他們完全知道自己要傳達的是什麼,也精準正確地傳達出去了。
讀者想「接住」多少意念完全看他在閱讀時多麼主動,以及他投入不同心思來閱讀的技巧如何。
MY心得:
很喜歡作者用棒球這個運動中的投手跟捕手來類比作者與讀者之間的關係。
MY重點:
拿同樣的書給不同的人閱讀,一個人卻讀得比另一個人好這件事,首先在於這人的閱讀更主動,其次,在於他在閱讀中的每一種活動都參與了更多的技巧。
MY心得:
這個段落描述的主動閱讀,讓我聯想到閱讀後整理心得筆記的重要性,我們不要以閱讀的「速度」跟「量」衡量閱讀這件事的產出,應該是以我們對作者投出的「球」,接住了沒?接了多少?最後理解了作者要表達的意涵後,我們有去落實嗎?來衡量閱讀的品質。
閱讀的目標:為獲得資訊而讀,以及為求得理解而讀
MY重點:
這是書,那是你的頭腦。你在閱讀一頁頁的時候,對作者想要說的話不是很了解,就是不了解。如果很了解,你就獲得了資訊(但你的理解不一定增強)。
第二種情況,你並不完全瞭解這本書。讓我們假設–不幸的是並非經常如此–你對這本書的了解程度,剛好讓你明白其實你並不了解這本書 。你知道這本書要說的東西超過你所了解的,因此認為這本書包含了某些能增進你理解的東西。
那你該怎麼辦?你可以把書拿給某個人,你認為他讀得比你好的人,請他替你解釋看不懂的地方。(「他」可能代表一個人,或是另一本書–導讀的書或教科書。)⋯⋯ 不管是上述哪一種狀況,你都不是本書所說的真正的在閱讀。
只有一種方式是真正的在閱讀。不要有任何外力的幫助,你就是要讀這本書。
憑著你自己的心智活動努力閱讀,從只有粗淺的了解推進到深入的體會,就像是自我的破繭而出。
MY心得:
看到這一段覺得心裏感到一陣寒意,現在資訊太多,我們想要追求速度,節省時間,於是就去追求別人消化過的東西,參加導讀會,希望可以快速去取得書中的知識,但這在作者眼裡並不是閱讀,這讓我聯想到Learning how to learn裡面講到的(見下圖),追求速成最後結果是這些知識在大腦可能是很脆弱的,所以在Soft & Share舉辦的讀書會將「導讀者」這個角色取消了,緣由即在於此,有了「導讀者」,那週不是擔任導讀者的人就會變得比較鬆懈,反而收穫最多的是擔任導讀的人,如果是10個人的讀書會,一本書每個人輪流擔任導讀一個章節,那麼感到收穫與印象深刻的就是自己擔任導讀者的那個章節,其他章節印象反而沒那麼深刻,以學習的角度,那麼不是太可惜了?
如果真的要參加有導讀者的讀書會聚會,為了避免這種現象,我會建議先將書看完後再去參加,將你的心態調整跟導讀者的角色一樣,你去參與反而可以跟導讀者做更密切的交流,提出你不一樣的觀點或是問題,這也是目前我在Soft & Share讀書會一直在推動的核心精神,每位參與者都要按照進度來閱讀。
MY重點:
我們只能從比我們「更高桿」的人身上學習。我們一定要知道他們是誰如何跟他們學習。有這種想法的人,就是能認知閱讀藝術的人。
這本書是關於閱讀的藝術,是為了增強理解力而寫的。
MY心得:
在讀這個段落的時候,感受比較強烈的是 –讀一本書要如何意識到自己只是增加資訊?還是增加理解力 ?目前想到的方法應該就是比爾蓋茲閱讀的方法,他會在書中將自己跟作者不一樣的觀點記錄下來,這種做法才有辦法回頭去檢視自己是不是進步了。我想大部分的人都會認為有辦法出書的作者比我們「高桿」,才有辦法出一本書,但是還是要勤加思考,作者可不一定完全是對的!將不認同作者的部分記錄下來,然後去驗證,累積下來才有辦法去度量進步與否。
愛因斯坦也說:「任何人閱讀太多,但是實際應用太少,就會淪落為懶惰思考。」
MY重點:
閱讀就是學習:指導型的學習,以及自我發現型的學習之間的差異
想要被啟發,就是要去理解,搞清楚這到底是怎麼回事:為什麼會發生,與其他的事實有什麼關連,有什麼類似的情況,同類的差異在那裡等等。
不管你學到的是有關這本書的知識或有關世界的知識,如果你運用的只是你的記憶力,其實你除了那些訊息之外一無所獲。你並沒有被啟發。要能被啟發,除了知道作者所說的話之外,還要明白他的意思,懂得他為什麼會這麼說。
無論如何,重點在不要止於吸收資訊而已。
MY心得:
怎麼知道自己了解作者的意思?多發掘問題吧!自問自答也好,這讓我回憶起一件在學校發生的事,當時在上電子學,我在課堂上問了老師一個問題,因為就是聽不懂針對自己的疑問去發問,下課後一位同學跑來問我:「你怎麼那麼厲害可以問那個問題?」當時覺得有點覺得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就回他說:「就是因為有疑問才發問,不是這樣嗎?」我那時才開始理解到原來很多人上課聽不懂,不好意思發問,還有一種狀況是–因為不懂,所以也不知道要問什麼問題?我們在課堂上看到那些跟老師一來一回的人,我們會覺得他們很厲害,我自己也曾經這麼認為,一直到那位同學問了我這個問題,我才意識到,原來會問問題的人比不會問問題多瞭解了一些所以才會問問題。所以反而不會問問題,問題比較大一些,閱讀的時候試著去發掘問題,那也是一個衡量自己到底有沒有接到作者發出來的「球」的方法。
MY重點:
蒙田說:「初學者的無知在於未學,而未學者的無知在於學後。」
第一種的無知是連字母都沒學過,當然無法閱讀。第二種的無知卻是讀錯了許多書。
希臘人給這種集閱讀與愚蠢於一身的人一種特別稱呼,這也可運用在任何一種年紀,好讀書卻讀不懂的人身上。他們就叫「半瓶醋」(Sophomores)。
MY心得:
這邊的讀錯許多書,換成「錯」讀許多書會不會比較好?前者是選擇的問題,後者比較像是用錯方法的問題,方法用錯了自然書讀不通,書讀不通,自然變成了名符其實的「書呆子」。
MY重點:
要避免這樣的錯誤–以為讀得多就是讀得好的錯誤–我們必需要區分出各種不同的閱讀型態。
老師可能用盡了方法來教學生,學生卻必須要自己能學習才行。當他學習到了,知識就會在他腦中生根發芽。
指導型的學習與自我發現型的學習之間的差異–或是我們寧可說是在輔助型,及非輔助型的自我發現學習之間的差異–一個最基本的不同點就在學習者所使用的教材上。當他被指導時–在老師的幫助下自我發現時–學習者的行動立足於傳達給他的訊息。⋯⋯他學習的方式就是閱讀與傾聽。
當學習者在沒有任何老師指導幫助下開始學習時,學習者則是立足於自然或世界,而不是教導來行動。這種學習的規範就構成了非輔助型的自我發現的學習。
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比起輔助型學習,思考與非輔助型(或研究型)的自我發現學習更有關連,是因為他們假定閱讀與傾聽是絲毫不需要花力氣的事。比起一個正在做研究發明的人,一個人在閱讀資訊或消遣時,確實可能思考得較少一些。
但對比較主動的閱讀–努力追求理解力的閱讀–來說,這個說法就不太正確了。
MY心得:
在學校往往重視的是用考試來測試學生是否學到了知識,但是現實上往往是要學會如何運用知識、思考如何解決問題,才有辦法在社會上求生存,這點用考試來判斷學生是否會運用知識、如何思考解決問題,似乎是辦不到,會運用知識才會有自學的能力。要如何讓學生有自學能力呢? 我在為什麼這樣工作會快、準、好這本書的第八章-吸收資訊 p 254頁看到了一個很棒的美國中學版改革計畫,教學目標為「提供跨領域的教育,鼓勵學生運用日常生活中的科技,解決現實世界的問題」,這個教學目標就真的可以讓學生擁有自學能力與思考的能力,這部分我會在另一篇閱讀筆記記錄,這本書我推薦有空要去買來閱讀。
MY重點:
思考只是主動閱讀的一部份。一個人還必須運用他的感覺與想像力。一個人必須要觀察,記憶,在看不到的地方運用想像力。我們要再提一次,這就是在非輔助型的學習中經常想要強調的任務,而在被教導型的閱讀,或傾聽學習中被遺忘或忽略的過程。
閱讀的藝術包括了所有非輔助型自我發現學習的技巧:敏銳的觀察、靈敏可靠的記憶、想像的空間,再來當然就是訓練有素的分析、省思能力。
MY心得:
在閱讀這段落時,讓我感到很親切,因為作者強調要用感覺與想像力–這部份剛好也是我在每次的Soft & Share 讀書會會前會教大家練習的ORID,R-Reflective 就是你的情緒反應、感受、與聯想。I-Intepretive – 會是詮釋尋找意義的部份,這部分會是作者提到的省思能力。
在為什麼這樣工作會快、準、好關於創意那個章節也提到了–我們的個人經驗是寶庫,留意什麼事讓自己有什麼感受,將可醞釀出心得。
陸續聽到參加Soft & Share讀書會成員在閱讀做筆記與讀書會中的分享、討論運用ORID的方法而感受到了好處,我也感到很有成就感。
MY重點:
老師的出席與缺席
傾聽是從一位出席在你眼前的老師學習–一位活生生的老師–而閱讀卻是跟一位缺席的老師學習。
如果你問一位活生生的老師一個問題,他可能會回答你。
如果你問一本書一個問題,你就必須要自己回答這個問題。⋯⋯當你提出問題時,只有等你自己做了思考與分析之後,才會在書本上找到答案。
一位活生生的老師出現在你眼前時,你從了解他所說的話,來提升理解力。而如果一本書就是你的老師的話,你就得一切靠自己了。
如果我們打算繼續學習與發現,我們就要懂得如何讓書本來教導我們。事實上,這就是本書的主要目的。
MY心得:
這邊呼應之前的想法–怎麼知道自己了解作者的意思?多發掘問題吧!自問自答也好。這本書現在讓我最期待的就是–如何有效地讓一本書來教導我們?提升自己的理解力,這個問題會變成我繼續讀這本書的最大動力。
以上是我閱讀這本書第一章所整理的重點與心得筆記。如果你對作者講得如何讓閱讀教導我們提升自己的理解力,這本書值得買來閱讀然後整理出你自己的心得筆記,將這本書好好應用,對對於你未來的閱讀必定有幫助,少走很多冤枉路。
你必須登入才能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