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我們會期待,當給予某個人比較多的薪資,或更多的獎勵,他的工作績效會比其他人好。 但很快的我們會發現這樣的獎勵變得鈍化,甚至在有些情況下,這麼做一開始就沒奏效。
Continue reading “小心你帶進什麼樣的人到你的團隊”Google 教我有關擴展軟體開發團隊的幾個要訣
本文由 The Effective Engineer 作者 Edmond Lau 授權翻譯
每週,一群 Google 員工會在世界各地辦公室的洗手間門板上貼上一頁紙分享這一週的測試技巧。某一週,可能討論dependency injection,並提供在各種語言如何使用它的簡單範例; 另一週,可能分享如何設定一個工具來測量團隊程式碼基底(codebase)的測試覆蓋率。 “測試在洗手間”(註1) 的首創精神是一個古怪和有趣的方式來教工程師新的和有用的知識,如同他們正在進行自己的業務。 如此也強化了Google工程文化的一個關鍵優勢:有效地向大型工程組織的成員傳播一套一致的、有見地的最佳實踐。
Continue reading “Google 教我有關擴展軟體開發團隊的幾個要訣”讀書心得筆記-為什麼這樣工作會快、準、好 CH3 專注
前言
辦 Soft & Share 讀書會,我們一直有一個理念-閱讀後,有了心得筆記的產出,這本書才會真正成為自己的一部分,所以凡是參加 Soft & Share 讀書會的網友,我們除了使用 ORID 方式進行讀書會的分享與討論,閱讀心得筆記也可以用 ORID 方式做紀錄,並鼓勵將這些心得筆記發表成 Blog 文章 ( 發表 5 篇以上,我們也會有獎勵 ),這篇 ORID 心得分享是由參加為什麼這樣工作會快、準、好讀書會的鍾毓驥老師所分享。
什麼是 ORID ?
O : 觀察現況,在 Soft & Share 的讀書會,「觀」代表看到作者述說的內容
R : 說出感覺
I : 找出意義
D : 採取行動
O
認知隧道問題 以及 建立心智模型 是我在本章中觀察到的兩個最重要的觀念。認知隧道指的是我們很容易把心智集中在某個特定的「焦點」上,而忽略而其他的要素。這個「焦點」通常是最顯眼,而且最吸引人的事件。例如在寫這篇文章的過程中,我的FB messager 突然叮咚了一聲。這時由於這聲「叮咚」是我工作環境中最顯眼的事件,所以我整個注意力就被它綁架了。在這一瞬間,我切到了FB去看這個訊息, 然後接著就自動化地滑了滑FB…一走神後,大約是半個小時候我才回來寫之後的句子。
認知隧道是引導我們分心的一個重要因素。我們在專注的過程中常常會出現一些干擾,例如電話,line,同事的敲門聲,e-mail的通知…等。這些事件通常很快地把我們拖入認知隧道中,造成我們的分心。
作者提出 建立心智模型 這個解決認知隧道問題的良方。「建立心智模型」主要是預先預測出環境中可能出現的狀況,並且模擬處理的方案。如此一來,可以在易外事件發生時,以模擬的方案來應對,避免落入注意力被綁架的境地。例如我們在專注工作前,可以先跟自己說若「電話來時」、「line 出現時」、「e-mail通知來時」要如何處理,於是在事到臨頭時,就可以避免注意力被這些易外給劫持。
R
這章看完後,對照著作者的附錄,心中是會心一笑。的確我自己常常會因為被網路上的 APP 打擾,而中斷自己的專注。最常見的情況是為了查資料而上Google搜尋。由於搜尋的結果比較晚跑出來,就想著「那趁這個時候看一下FB吧…」接著就萬劫不復了。讀完這章後,瞭解了這背後的心理因素,還有解決的方案。心中踏實了許多。
I
對我而言,這章的內容最重要的是「建立心智模型」的想法。事實上,對我而言最重要的一句話,其實出現在本書的附錄 P275 中:「想專心的時候,要想像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半路會殺出那些程咬金?我們要如何避免?事先想好希望事情會有什麼發展,真實生活中冒出分心事件時,就會比較好決定要專心解決哪些事!」
藉由預先規劃「意外事件」的處理方案,讓我在意外事件真正出現時,可以更從容地處理。
D
「建立心知模型」是本書我第一個落實的作法。每天在處理一個任務時,剛開始的儀式就是跟自己對話,描述可能會遇到的意外。例如會有line的通知,會有電話,查 Google 時會忍不住切到 FB 去。然後再描述自己的對應方式,例如關掉line,拔掉電話線,寧可看著空白的下載畫面,也不要切到FB…等。個人覺得獲益良多。
關於讀書心得作者
鍾毓驥,人生唯一可以自豪處就在名字的筆畫,總共57畫。從小到大沒得過第1名,只有在名字的筆畫數領先群倫。目前在長榮大學資工系擔任教書匠的工作。因為生產力不高,所以對於「生產力」的議題十分地著迷。
鍾毓驥老師的 Blog :http://justimchung.blogspot.tw/,歡迎透過 Blog 跟鍾老師交流。
為什麼這樣工作會快、準、好讀書會 只要報名人數達 5 人以上,Soft & Share 就會開始組織新的讀書會,如果對這本書有興趣,而且想要使用 ORID 方式對這本書進行深度的閱讀並且透過參與讀書會討論,歡迎來報名。
喜歡我們的分享嗎?歡迎使用以下社群分享按鈕分享給你的朋友吧!
參加 Soft & Share 讀書會心得 – 找回自己心靈喘息的空間
這篇文章是 Hsuan-Ju 參加了 Soft & Share 舉辦的 10 週 The Effective Engineer 雲端讀書會後所寫下的心得分享,Hsuan-ju 目前還是研究所二年級學生,看了她的心得文,相信她應該遇到一位影響她未來職涯成長的貴人,祝福她未來在職場上會有精彩的表現。
在我們這個年代,學生越來越不讀書了。
但別誤會,我們不是不學習,我們只是很少再用實體書學習了。在這個互聯網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用網路資源學習,有線上影片(coursa、慕課網)、網路專欄、翻轉教室、甚至網路說書人:邏輯思維等…讓我們不用看書也能快速擷取書中的精華。
但有些東西如果太輕易獲得,就失去了重量,會像羽毛那樣稍縱即逝。別人眼中看到的東西,就算他/她鉅細靡遺的告訴我們,那還是他/她的,不會完全變成我們的。當我們看 LINE,看 FB,接收訊息的當下,我們感受到資訊如潮水般灌入頭腦,每篇說的都頭頭是道並感覺受益良多,心裡實在充實,但當潮水退去,靜下心來一想,剛剛看的東西什麼也想不起來,什麼也沒有留下。
我忍不住心裡升起一股如失重般的無助感,這樣的恐慌在我們的朋友群是常被討論的話題。所以越來越多人開始重新拾起書本,希望找回讓自己心靈喘息的空間,也在徬徨的當下,遇見了 Soft & Share 雲端讀書會。
這個雲端讀書會是由名為 Soft & Share 的新創公司所創辦,終旨是“告訴我, 我會忘記; 教導我, 我只是記得; 讓我深入其中,我便學會”,大家可以在雲端平台自由提出想讀的書,並湊齊5人以上後,組成為期10週左右的讀書會。
我目前參加的讀書會,是閱讀一本名叫 “The Effective engineer” 的書,這本書的作者 Edmond 曾經在 Google 工作,也待過不少新創公司,目前在美國矽谷相當有名。
我認為這種透過網路舉辦的雲端讀書會,讓我們得到 3 個比實體讀書會更多的好處:
- 打破地域的限制
- 人脈來源更廣
- 時間更有彈性。
舉例來說,我們讀書會的成員有旅美 20年經驗的資深軟體工程師,也有在台積電工作的20幾歲新鮮人,也有公司的PM,台灣新創公司的工程師,當然也有像我這樣的學生。有不同年齡層,甚至跨國界的人們互相刺激思考,讓整本書讀起來更深入,更踏實。
舉一個例子,我們寫軟體有分四個階段:提出需求/設計/實作/測試,此書提到,測試的部分,其重要性跟實作一樣重要,但台灣很多公司因為專案時程給的短,導致往往沒有很重視這一塊,連學校在做專案時,也不特別要求要撰寫單元測試,甚至沒有很多專門的測試課程。
在讀書會進行中,有一位台灣新創的共同創辦人就提出這一點,問測試部分在何種特定情況下可以做取捨?那位資深軟體工程師分享了他在美國大型軟體公司與新創軟體公司的經驗,他指出測試在他們那裡是理所當然的觀念,不應該去想甚麼情況能跳過它,而是要去想如何開發更多好用的工具,輔助測試的過程進行得更快速,這才是好的工程師思維,也是較好的mindset。
我們一路下來的討論收穫很多,也讓很多想法在大家的心中萌芽。像是在美國的那位資深軟體工程師提到了:
這次讀書會使他未來想回到台灣,創建另類的軟體翻轉教室,教導一些很基本但卻至關重要的軟體開發觀念,提升台灣軟體業的品質。
我們也都很開心的說要助一臂之力。
每週一次的讀書會討論已經成了我心靈的綠洲,讓我漂浮不定的心靈羽毛有了重量,在失重的現代社會保有方向感。尼采(德國作家/哲學家)曾經說過:「我們每個人都出生在監獄裡,這個監獄的圍牆就是我們目光的盡頭,我們能看多遠,監獄的盡頭就有多遠」。所以我們要一直提升我們的視野,但我們要記得,我們一直在監獄裡頭。我認為唯有深入咀嚼過的資訊才能沈澱成知識,並擴展我們目光的盡頭,互聯網的方便性可載舟亦能覆舟,我們要讓他協助我們變得更自由,而不是不由自主,隨波逐流。
關於 Hsuan-Ju
剛踏入資訊領域的小菜鳥,正在努力充實自己!目標成為厲害的工程師,讓自己有能力做自己喜歡的事! 歡迎透過我的 Blog 與我交流!
The Effective Engineer 雲端讀書會一直都有開放報名,滿五位以上就會成立讀書會,有興趣歡迎來報名參加!
喜歡我們的分享嗎?使用以下的社群分享按鈕分享給你的朋友吧!
讀書心得筆記-為什麼這樣工作會快、準、好 CH2 團隊
亞里斯多得專案的研究員得出結論,想要改善 Google 團隊的話,就要從團體規範下手。
研究主持人杜貝表示:「數據終究開始有意義,我們管理的對象應該是團隊的『 HOW 』,而不是團隊的『 WHO 』.」。
朱利亞和 Google 同事回顧與團隊規範有關的研究文獻時,讀到艾蒙森的論文,認為心理安全感的概念符合 Google 團隊的調查數據。Google發現最有效的規範都是與工作時有感到安心感相關,例如「做錯不會被懲罰,有犯錯的空間」;「尊重不同意見」;「可以自由質疑他人的選擇,但被質疑的人知道,對方的目的不是排擠自己」。
出乎意料的是<週六現場>的劇組能夠成功,是因為大家都覺得拋出笑話語點子是很安全的一件事。劇組規範讓每一位編劇和演員覺得,雖然彼此是搶露臉機會的對手,雖然爛點子會遭到無情嘲弄,勇敢拋出自己的創意沒關係,這是一群有什麼講什麼的夥伴。 製作人邁克爾斯告訴我:「你聽過那句話吧,TEAM(團隊)裡沒有『I』(我)這個字母 ,我的目標正好相反,我希望大家都爭著把自己表現出來,我希望每一個人都聽到彼此的點子,不准躲在人群裡.」,「心理安全感」就是這樣營造出來的。
研究人員最後的結論是優秀團隊能夠成功,關鍵不在於團員天生特質,而在於他們對待彼此的方式。換句話說,成績最好的隊伍擁有讓人彼此配合的團隊規範。
雖然小組形形色色,優秀的小組有兩個共通點:
- 第一, 優秀的小組每一位成員發言的時間差不多,研究人員稱之為「平均分佈的輪流對話」(equality in distribution of conversational turn-taking)
- 第二, 優秀的團隊擁有「高平均社交敏感度」(social sensitivity).
一般而言,有沒有安全感,要看團隊的領導袖怎麼做,因此如果我們肩負帶領同事,運動隊伍,教堂聚會,或是讓家人一起坐下來吃飯的任務,我們得好好思考自己傳達出什麼訊息。
身在這個世界就會不斷的從這個團隊到另一個團隊,小到家庭也是一種團隊,大到世界,其實大家都不斷的互相在碰撞著,有種一生的課題,因為你很難離開這個群體社會,不可能與這個世界沒有任何瓜葛,書本裡提到的都是大家明爭暗鬥不斷的表現自己好來凸顯自己,我曾待過一個團隊是大家都不太愛發言,也不敢提出想法,不是被嘲弄或有人顯得特別厲害,是你提出想法後所有的事情都由你做,因為成功與失敗都沒差,沒有一致的目標,最後我選擇離開。結果很挫折,那種成就感及快樂都消失,即使你做了很多但也不及一個團隊出來的效果。
目標,安全感,還有一個可以讓團隊友安全感的領導很重要,讓這個團隊更有效率地運作。一直以來我都是當個隊員,還沒有去領導過大家的經驗,但我覺得想做好一個領導得先做好一個隊員,懂的換位思考,就像本篇提到要讓大家都有發言權及擁有較高的社交敏感度。
讀書心得筆記作者 陳貞蓓
我是個任性的小小攻城獅,涉世未深做人很難,但我活在這世上,就沒打算活著回去。經歷了很多,歷練了不少,但有更多等待我去發現挖掘的事物。
為什麼這樣工作快、準、好 新的讀書會招募中,有興趣歡迎來參加。
喜歡我們的分享嗎?歡迎使用以下的社群分享按鈕分享給你的朋友吧!
讀書心得筆記-為什麼這樣工作會快、準、好 CH2 團隊
O(觀察現況):
團隊的做事方法讓團隊聰明,而不是「人」讓團隊聰明。看完之後滿震驚的,感覺似乎可以廢除現今的人才招募制度了,如果「個人」沒這麼重要,其實企業沒必要花太多心思招募超強人才了。
只要每個人都有機會講到話,團隊就會有好表現,但如果只有一個人或是少數幾個人占去所有發言時間,集體智商就會下降。或許每個人是否發言也同時影響著每個人是否真的用腦子去思考,或者是只是放空的去進行指示。
我們工程師喜歡排除軟體的bug….然後我們很少排除人際關係的bug。對事不對人的話,處理問題上面比較間接,但如果直對人的話,很難保持表面的和平。
雖然短期而言安心感會破壞效率,長期而言卻能增進生產力。有種哲學思考的感覺,最短的捷徑存在於一條看似迂迴的道路之上。
R(說出感覺):
在一般公司的現今部門設計上面,往往需要經過層層的審核,或是很多不同程度的「揣摩上意」。我為人人(應該是強迫式的),但人人卻不一定為我。即便做對了事情,這個功勞很可能被上司或是其他人巧取豪奪,自然很難去形成一個「能夠自由發言」的氛圍,畢竟,官大學問大,說錯話要被罵,提出勞心勞力的建議,很有可能被迫接下這個吃力不討好的差事。簡而言之,多說多錯,少說少錯,不說不錯,完全就是一個負面循環。
或許我們能對於距離身邊遙遠的人較有同理心,譬如說:飢餓的難民、罕見疾病的兒童。但如果距離太近的話,可能很多時候牽扯到利害關係,而沒辦法以一個第三人的角度來看待。這應該也就為何我們為何不能有效排除人際關係的bug。
I(找出意義):
結論上來說,整篇文章還是大致上贊成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畢竟世界上是沒這麼多諸葛亮的,一套方法論,如果只能讓少數人應用,那基本上也沒啥推廣的意義。
讓我想到 Scrum 或是許多的工作方法論,大家所在意的是技術層面,而不是心理層面,所以常導致即便是使用了好的方法,卻不能夠達成預期效果的情形。
我們的組織裡面,是否能夠忍受「 雖然短期而言安心感會破壞效率,長期而言卻能增進生產力。」的事情呢?很多時候,在短期已經夭折了,更不可能等到長期效果醞釀發酵的時刻。
D(採取行動):
如何讓每個人都覺得受到重視,真的是學問,但我想可以從讀書會中來實踐看看。像是書中所提到的,「 小組成員講完話之後, 應該摘要他們所說的大意,讓人們知道自己剛才的話被用心聽進去。」或是「 領袖應該點出團體中的衝突,並透過公開討論解決問題」。而最難的部分,應該是主動挑出衝突,然後讓大家去討論之,感覺很吃力不討好。
關於讀書心得筆記作者 賴育良
為什麼這樣工作快、準、好 精實雲端讀書會 參與成員,本文同步刊載於育良的 blog 。
喜歡我們的分享嗎?歡迎使用以下的社群分享按鈕也分享給你的朋友吧!
讀書心得筆記-為什麼這樣工作會快、準、好 CH2 團隊
O(觀察現況):
團隊這章應該是促使我買這本書的最大原因。因為提到了兩個原則,分別是:
- 每個人都有平均發言的機會
- 聽到每個人在發言的非語言訊息
R(說出感覺):
基於我對過往會議或討論的模式,有時候自己很容易感嘆怎麼發言的都是那幾位,儘管每次都期待結論是由大家的共識而來,而非由幾位敢發言的人來決定。所以看到這麼簡單的原則,也覺得可以試試看。不過並不容易,目前感覺影響會議走向最大的因素,應該是階級,有時候長輩或權威者說了一句話,也許就沒有討論的空間了。再來困難點是覺察別人的非語言訊息不是我們習慣的模式,大家很容易就把注意力放在那個人說的話。我還蠻喜歡之前去上輔導相關課程的時候聽到的一句話,一個人說的話就很像一個大房間裡面的一個小角落,但是我們卻很容易把這個小角落當作是這個大空間。
I(找出意義):
當我是成員的時候,我會期待自己的想法被看見,當我是主席的時候,我會期待自己去看到每個成員的狀態,當每個人的想法都能被看見並接納的時候,這個團隊就有機會更凝聚、更有向心力。我很喜歡【安全空間】這個概念,不過要每個人都願意適時的放下自己的我執我見,儘管說的是團體,但還是回到每個人的狀態上。
D(採取行動):
我會試著每次在會議時,提醒大家這兩個原則,不過我其實也很容易流於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想法上,最近比較進步的是,想要找出自己的想法與別人的想法的交集。也試著使用 ORID 的提問方式,讓大家更聚焦而不長篇大論。通常在回到個人身上的時候,都很容易引發個人的情緒,這時候才是對這個人更了解的開始,不過後續情緒的引導產生正向能量,還不太會…
關於這篇讀書心得筆記作者 梁淑君
人生的曲折很多,職業是工程師,卻迷上了心理學與教育。學習沒有什麼差別,就是熱情吧~
為什麼這樣工作快、準、好 新的讀書會招募中,有興趣歡迎來參加。
喜歡我們的分享嗎?歡迎使用以下的社群分享按鈕也分享給你的朋友吧!
讀書心得筆記-為什麼這樣工作會快、準、好 CH1 動機
本章節主講『動機』,說明動力的來源是可以學習和被激發的,文中說到『最能帶來動力的選擇是做到兩件事的決定:
Continue reading “讀書心得筆記-為什麼這樣工作會快、準、好 CH1 動機”一、讓人相信主導權在自己手上,以及二、賦予我們行動崇高的意義。』
讀書會報報 003 -工作不會消失,只是不斷的在演化
這幾天在 FB 塗鴉牆看到幾則新聞,都是跟機器取代人有關
- 鴻海已部署4萬多台機器人:崑山裁員6萬人 鴻海佈局機器人已經不是1天2天的事了,聽到鴻海佈局機器人取代人力這件事至少也有 4 年以上了,我本身在學校剛好也是學機械自動控制,出了社會也有 3 年的生產線自動控制經驗,這個趨勢一直在進行,其實無人化工廠還是有罩門,自動化最怕的是少量多樣而且生命週期短的產品,因為要設計一條自動化生產線也需要時間跟成本。不過,我想表達的是,這個已知趨勢一直在進行,身在其中會被取代的人是有「時間」去演化自己,讓自己可以「晉級」,但是有去做嗎?
- A big Dutch bank is replacing 5,800 people with machines, at a cost of $2 billion 這個新聞我就沒有細看,但標題也是機器取代人類的戲碼,場景是在銀行。
資訊媒體業「淘汰賽」比想像中還要快
最近也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晚上 9:00 後打開 Facebook,塗鴉牆幾乎都是直播的視訊,內容包羅萬象,有讀書心得分享,也有網路拍賣達人 486 的創業心得分享,前幾天還發現連于美人也加入這個直播戰場,我看到這個現象不禁為「電視」這個傳播管道捏一把冷汗,網紅直播藉由類似 Facebook 這樣的社群平台散播,還有硬體的需求也不高,每個人都有機會當「明星」,速度超過我的想像。
為何我會提到于美人?因為她算是傳統電視媒體人的代表,我比較了一下幾個網紅的直播,大部分都是很隨興地自言自語,然後邊看網友的留言做一些對話 ,但是于美人畢竟在傳統的媒體有很長的經驗,加上她的口才與臨場反應,節目的呈現方式也是有經過企劃的,她的內容相對好看很多。素人直播跟名人直播這兩塊也許拿來比較有點不太公平,但是這背後的意義在於一個新的型態出現並不代表「舊」一代的人就會消失或是被取代,會被淘汰的反而是那些不願意加入「演化」的人。
一起來參加讀書會,讓大腦「演化」吧!
以下是目前已經有網友報名的讀書會,如果有興趣,歡迎來報名。
- The Effective Engineer 目前有四位,差一位就會成立,如果你是軟體工程師,非常鼓勵你來參加這個讀書會,這本書講了許多工程師成長的 mindset,相當適合一起共讀與討論。
- 為什麼這樣工作會快、準、好 目前有三位
- 如何閱讀一本書 目前有三位
- Real-World Kanban 目前有兩位
- The Pragmatic Programmer 目前有一位
- 系統思考 目前有一位
相關 FB 粉絲專頁
為了掌握目前有參加 Soft & Share 讀書會 FB 社群的網友對讀書會類別喜好,我們開始去針對不同的主題開始經營 FB 粉絲專頁,這樣我們會比較了解參加 Soft & Share 社群的網友會對哪些主題的讀書會有興趣,歡迎到相關的 FB 粉絲專頁幫我們按個讚。
喜歡我們的服務嗎?幫我們使用以下社群分享給你的朋友吧!
讀書會筆記:為什麼這樣工作會快、準、好 / CH1 動機
日前開始參加了 Soft & Share 精實雲端讀書會,跟以往參加過的讀書會採取完全不一樣的方式來進行,是透過 Zoom 雲端視訊會議,並且使用了 ORID 焦點討論法(其實也是個很適合用來自言自語,定期自我省思的工具)。預計進行十週,每週全部成員先就該週閱讀章節,以離線方式先將自己的ORID張貼至群組Trello佈告欄內,屆時等會議開始時,再依序輪流發言及討論,以下為首周「為什麼這樣工作會快、準、好」「CH1動機」之心得記錄:
O(觀察現況):
前言中有句話特別觸動我,「我們想靠工具提升生產力,弄出一堆電子產品、應用程式、追蹤待辦事項的複雜檔案系統,卻沒學到科技想告訴我們的事。」這讓我直接聯想到荀子說過的一段話:「君子役物,小人役於物」,世間種種功名利祿皆是人所發明出來的,但往往我們最後卻被這些東西給控制住了,而忘了初衷。
而第一章裡,最讓我印象深刻的話「我們人做事的動力,來自有主控權的選擇,選擇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讓自己有操控感」。剛好「電腦玩物」裡面有寫到一段跟CH1裡有關的事情,就是待辦事項就做想做的,不用照順序沒關係,但至少要做,我們至少在這個方面能夠奪回一些主導權,可以說是本書的實踐範例之一。
R(說出感覺):
其實這章放到第一章來討論,我覺得對於華人教育體系來說,是一個很大的諷刺,幾百幾千年來的教育體系,從科舉到聯考到多元入學,曾幾何時真的賦予了莘莘學子們「動機」了?這個社會環境的氛圍裡面,父母、長輩、師長、相關無聊人士、路邊阿貓阿狗…等等,會告訴你要「好好唸書、考試考一百分、進好高中、好大學、好公司、賺穩穩薪水、買房買車、結婚生子」,叫你完成這些事情,然後,然後,然後,然後就沒有了。
這個體制裡,壓根就不希望你「選擇」些什麼,只會告訴你要做些什麼,然後把你量產成規格化的商品,接著上市到人肉市場上去讓人喊價。我們所能做的選擇,很大一部份可能只有些許蒜皮雞毛的小確幸而已。在每個人自我覺察自己想要追求些什麼之前,所謂的「選擇」也只不過是個假議題。如果沒有真的能夠「有意識的去為自己的人生做選擇」,追求自己內心深處真的想要的東西,那就只是人云亦云的盲從,隨波逐流於塵世之中罷了。當我們真的能夠操控自己,才能真正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另外,我從不覺得事業有成的人,或是臺語裡所說的「生意仔」,真的完全天生就是如此。他有可能受到原生家庭、個性、教育、政經因素、文化背景…等等的影響,使之剛好「陷入了一個能夠產生動機並自我激勵的正向循環之中」,所以也就成了該領域的成功人士(當然也有所謂的「天才」這種真的超出規格的討論範圍。是真的天才,而不是臺灣教育裡的「假資優」)。
I(找出意義):
人生有太多想做的事情,而有列不完的待辦清單。但這些事情中,總有些是相對不那麼重要的,「想要」跟「需要」是兩種不同的層次。當我們能夠正確的賦予每件事情該有的優先順序還有動機之後,才能夠真的具有生產力。人生是不公平的,有人一生出來就是處於白人富裕家庭、接受良好教育、生活無虞,而卻也有人是誕生在戰亂不斷、民不聊生、易子而食的國度,但無論是怎樣的人,在時間面前都是公平的,每個人都只有24小時,如何為這24小時發揮最大的效用,端賴我們為之設定的動機為何。
另外,我們做這些事情的原動力,到底是因為「熱情」或是「對不足的恐懼」,如果能有正確的認識,相信也能事半功倍。
D(採取行動):
為每件微小的事情找出動機來,像是柳根瑢的「一讀一行」,或者是「拖延心理學」裡面所提到的一些自我激勵的方式。而除了營造動機之外,在單一事件上面可採用「曼陀羅筆記法+5W2H」,將之快速套入思考模版,進而拆解之,可解決剛開始的啟動障礙。而就「拖延症」的角度來看,其實有個爛開始也沒關係,過程中可以不斷的改善,讓最後的結果會是令人滿意的。通常要去做一件事,最困難的就是剛開始啟動的部分,臺語有句話說:「頭過身就過」,也真的是滿有道理的。
總之 Learning How to Learn,and Just DO it,既然這世上唯一公平的只有時間,我們所能做的就只有將學習效率槓桿至最大值,才能將產值最大化。
關於作者
賴育良,為什麼這樣工作快、準、好 精實雲端讀書會參與成員,本文同步刊載於育良的 blog 。
喜歡我們的分享嗎?歡迎使用以下的社群分享按鈕也分享給你的朋友吧!